自主创新提振信心 85后技术控期盼地铁融入大铁路网
10-25 07:33:0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党的十九大代表、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党支部书记、技术部副部长 姚鸿洲

心愿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作为基层党代表的姚鸿洲,这些天来感受最真切的就是“振奋”“自信”。

姚鸿洲是一名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工作者,他深刻地知道,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见证了轨道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让搞技术的姚鸿洲们更坚定了方向,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姚鸿洲期盼,对包括轨道交通行业在内的整个实体工业,能有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将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成服务型、智能型企业,让中国品牌屹立于世界。

行动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85后”姚鸿洲,是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党支部书记、技术部副部长。在重庆,我们出行乘坐的轨道车,就是姚鸿洲所在团队研发、制造出来的。

从重庆出发前,姚鸿洲就接到“任务”:一定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领悟好、学习好,带回重庆贯彻好、落实好。

姚鸿洲一直惦念着报告中的一句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几年,重庆轨道交通发展得特别快,从依赖国外技术到实现完全的重庆设计、重庆制造,正是创新引领发展的体现。

姚鸿洲今年32岁,从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于2008年来到重庆,进入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轨道交通技术员。

像年轻的姚鸿洲一样,中国的轻轨事业也正处于起飞阶段。当时重庆已有了轨道交通二号线,但主要是靠技术引进,而且车厢也是长春中车制造。

2009年,姚鸿洲被派往长春学习。姚鸿洲是个“技术控”,一旦钻进去,一定要吃透才甘心。那年除夕,姚鸿洲泡在车间里,研究电气结构技术,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吃。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钻研,姚鸿洲掌握了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技术。回到重庆的第二年,他便牵头自行生产制造了第一列“重庆造”轻轨列车。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我们实现了轨道交通的跨越突破”,姚鸿洲说,现在,重庆的轨道车厢都是“重庆造”,这也让他和团队非常自豪。

制造业要依靠技术创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正是依靠了“创新”的力量,这一点姚鸿洲深有感触。

姚鸿洲说,作为一名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工作者,见证了轨道交通技术飞速发展。随着重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轨交通的需求逐年增大,创新研发也有跨越式突破。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更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认可。

“制造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轨道交通要想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就要不断创新。”姚鸿洲说,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留住人才,不仅需要待遇、收入等硬件,更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等软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工作9年,姚鸿洲已成为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先后获得轻轨车辆领域8项实用新型应用创新技术专利,其中5项姚鸿洲是第一发明人。

创新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正因为主动钻研谋创新,“重庆造”新一代跨座式单轨列车有几个国内、乃至世界之最:爬坡能力最强、转弯半径最小以及造价相比地铁低1/3,环保性能也优于地铁,运营过程中噪音小。这些特点,让“重庆造”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竞争优势。

今年9月,十号线不载客试运行,使用的As型地铁车厢正是姚鸿洲所在团队研发的。该车型为重庆独有,更适应重庆的山地特征。

通过创新,姚鸿洲期盼地铁融入大铁路网。轨道采用的是直流电,城际铁路采用的是交流电,“双流制”车辆需要解决的就是轨道、城际铁路列车间如何实现电流的自由切换。目前,团队还基本攻克了“双流制”轨道车辆的技术难关,预计2018年,国内第一列投入运营的“双流制”车辆将下线。未来,城市里的轨道列车也能开到城际铁路上,实现一车直达。“接下来,我也将在本职岗位加倍努力,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实现车辆、线路、运营、维修等全方位技术覆盖贡献自己的力量。”姚鸿洲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