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下午,伴随上交所受理9家科创板企业的IPO名单,科创板步入了即将“分娩”的阶段。在重庆,各路资本同样“磨刀霍霍”。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争相落地生根:2月底,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投用;3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方案出炉;紧接着,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宣布落户两江新区;4月中旬,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项目即将挂牌投用。
这仅仅是科创平台热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市引进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24个。2019年,重庆还将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三个,引导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渝布局。同时,力争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创新平台。
阿里巴巴打造孵化“摇篮” 聚焦智能城市智能制造
去年8月正式落户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的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已于今年2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总面积超过11000平方米,围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打造包括1个展示中心,1个科创慧谷,2个平台(MOOP平台、搭建北京及美国等异地创新项目的平台)。
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家数字经济行业企业入驻,涵盖智能城市、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未来企业入驻规模将达到100家左右。
“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将从空间孵化载体、企业基本配套服务以及数字经济产业资源的服务等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搭建一个立体的服务平台。”该中心运营方——清控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曹麟说。
以数字经济产业资源服务为例,该中心将利用阿里云生态资源及清华系的优势资源提供如云专委产教融合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投融资对接、云技术支撑等方面的赋能。
另外一方面,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目前也已经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组织达成了合作,将在未来嫁接新加坡以及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等平台资源,进行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其中,借助和新加坡通信媒体发展局的合作,该中心将为有意来重庆发展的新加坡企业提供完善的咨询和培训计划。同时该中心也将借鉴新加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为重庆中小企业发展赋能。
“此外,我们也将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高校学生提供具有企业场景的实训平台,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储备人才。”曹麟说。
西北工业大学建科创平台 涵盖微小卫星汽车AI等项目
去年7月签约落户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项目,前期楼宇目前已经完成装修,今年4月中旬正式挂牌投用。
该中心主任李春科介绍,中心总占地140亩左右,投用后,将主要围绕高端材料、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方向,对入驻项目和团队进行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个项目准备签约,涵盖新材料、人工智能、微小卫星、汽车AI技术、大数据等多个产业,并有望于年底完成落户,若完成设计、建设并全部达产后,将达到20亿元产值。
同时,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将发挥西北工业大学学科优势和“三航”特色,共建国家/省部级科技及工程开发实验平台,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孵化等工作。未来5年内,该中心将打造5个以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10个以上的产业公司。
李春科介绍,中心投用后,将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机电、大数据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结合重庆产业需求,为汽车、航空航天、高端材料等一系列高端装备产业提供产学研用结合机会,加强本地高端研发能力,促进重庆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发展。 “目前,落户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的部分项目已经和重庆本地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达成了合作,将共同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高端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他说。
此外,按照规划,除开展项目孵化等工作之外,该中心也将按地方产业需求,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展继续教育、研究生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各路资本抢食蛋糕 科创平台走热
在科创平台频频兴建的背后,是各路资本对这块蛋糕的追逐。
首先,是外来巨头的布局。近日,由创业黑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独角兽加速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两江新区,将重点围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型产业,引进和孵化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培育一批准独角兽企业。而创业黑马此前已经在上海、无锡等地布局了相应的独角兽加速基地。作为国内领先的城市产业加速服务平台,该公司于2017年8月在创业板挂牌上市,10年间成功培育了11家上市公司以及35家独角兽企业,同时为超过100000家黑马企业提供服务。
同样,本土资本也在密集布局,引来众多科研机构来渝筑巢。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建设也已启动。该区域总占地10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在未来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地、展示地、体验地。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围绕园区创新产业,举办国际论坛、学术交流、科技成果发布等特色主题活动,同时结合区域科技创新的氛围特点,举办人工智能、机器人竞赛、电子竞技等科技体验活动。同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8所国内外重点院校已经签约落户于此。
截止目前,两江新区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已聚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21家,国家级产业基地达到10个,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2家。
两江新区在科创领域的频频出手,只是重庆科创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各路资本大举进军,重庆的科创平台正加速构筑,多点开花。
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8位。
全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增长59.4%,智能产业销售增长19.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3.7%。 此外,去年我市引进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24个。
产业基金的设立、高端科创人才的引进……随着这些科创平台的落地生根,重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生物医疗、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转起了“小马达”。
人难招钱难找 重庆今年新增10亿支持科技创新
不过,尽管重庆在科技创新上没少花心思,政策鼓励、兴建科创平台、为科技创新公司减税等等,功夫花了,但似乎仍欠点火候。
“人太难招了!”一家科技创新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薪酬尚不及有吸引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例,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据猎聘网信息显示,一个大数据工程师的月薪轻松过万,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薪酬在40万~120万元之间,而更顶尖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则是年薪轻松超百万。而重庆的普遍薪酬还不具竞争力。目前,驻留重庆本地的人才最多,以专科、博士学历人才本地就业意愿最高,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重庆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给出现不足。
同样,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腾讯,北京有数不清的独角兽,而重庆与北上广深比起来,行业氛围显然还不够浓烈。而投资机构也往往扎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目光。
对此,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通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融通等方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在构筑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将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启动实施重庆市“外专双百计划”,研究拟定引进外国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国高端人才100名。同时,通过压缩市区两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更加突出重点,采取投资补助、重大项目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
2019年,重庆将力争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5000家、3000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三个,引导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渝布局。同时,力争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创新平台。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