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农民丰收节,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阳坪村的村民们一刻也闲不下来,卖完枇杷卖李子,卖完李子又卖各类农产品。村4组果农杨志富说,他家的枇杷今年5月开始,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不仅卖价高,出售效果也很快。
巴阳镇副镇长郑云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枇杷早已卖完,统计下来,8000万吨的枇杷首次触网就有2万多张订单,三分之一的枇杷是通过电商卖到全国消费者手中,最贵时达到单价十六元,直接带动果农人均增收6000多元。
可令人意外的是,在过去的日子,该村同等质量、卖相的枇杷连一斤2、3角钱,都没人愿意买,究竟是什么让小小的枇杷顺利大翻身?
尝试重塑
依靠节会有名气无收入
几个月前,家住陕西省榆林区的张涛,收到了阳坪村电商服务中心店长陈利松寄出的10箱枇杷。而两天前,这些枇杷还在四组贫困户毛开东的果树上。让毛开东惊讶的是,短短两天时间,自家枇杷就到了外地消费者家里,而且售价还不错。
在巴阳,跟毛开东一样有同等感受的果农不占少数。而在以前,别说把枇杷卖到全国,就连走出这里的大山都困难,更别提价格了。
据了解,巴阳镇紧挨长江与万州,是长江云阳段的一个江边大镇。由于气候湿润,地形多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合枇杷种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算起,该镇就有果农开始零星种植枇杷,但那时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闭塞落后,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果农除自家吃点、送亲戚外,没人把枇杷当成赚钱的门路。
到了2000年,国家开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巴阳镇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决定发动农户大面积种植枇杷,一来种枇杷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还能带动农户增收,一举多得。
但事与愿违。郑云介绍说,漫山遍野的枇杷树虽然对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枇杷的价格始终让人心痛,最贵一斤不超过1元,最便宜两三角还没人要。
看着增收无望,那时很多村民只好抛弃枇杷树,选择外出打工。该镇政府却不甘心,一方面召集果农代表、商贩讨论研究枇杷抱团销售的方案;另一面组织镇村干部到沿海学习,试图通过举办旅游节会为他们的枇杷打开销路。
直至2006年,他们举办了第一届枇杷旅游文化采摘节,虽然当时旅游节带动了一些名气,但枇杷价格也仅有两元一斤,抛开人力、农资、运费等成本,种枇杷仍旧赚不到钱,甚至有时还倒贴。
尝试改变
学做电商线上销售
随着该镇枇杷旅游文化采摘节的连年举行,其枇杷名字虽传到了重庆主城以及湖北利川等地,价格也升到四五元一斤,但相比运费、人力、农资等成本上涨的速度,他们的枇杷实则是原地踏步。
而他们的出路到底在哪?一时间,大家陷入了沉思。
2019年,经过多番调研和外出考察学习,郑云想到了电商,试图通过电商来为他们找市场,提身价。“其实现在不少果农都在耍微信,经培训,他们自己完全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微商。”郑云说。
说干就干,今年五一前夕,郑云上门挨家挨户和有能力的果农做工作,宣传动员他们利用自己的微信号、朋友圈吆喝枇杷。同时,自掏腰包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了收款码和宣传画,并用简单的词句进行独一无二的产品描述。
而针对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困难的果农,则由陈利松无偿帮助果农通过淘宝、微信代销枇杷。同时,空暇时间,镇里还组织电商能手,为果农讲解传授电商知识以及产品包装、运输等方面的经验。
一段时间后,从果农蝶变成微商的村民越发多。望丰村7组52岁的果农谭方莲种植枇杷有近30多年时间,今年4月底,她借助朋友圈和微信号,不出半个月的时间就将自家的8000多斤枇杷网售一空。另外,她从周围邻居家又收购来5000斤枇杷进行线上销售。
像谭方莲一样,镇上14000多名果农中,就有近一半的果农懂电商、用电商,他们除了网售枇杷等水果外,土豆、红薯、蜂蜜等农副产品也成了他们的主要网售对象。
据巴阳镇政府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万亩巴阳枇杷年产量达8000万吨,接近3000万吨枇杷通过淘宝、微信等网售出山,网络订单超过2万余单,枇杷单价最贵卖到十六元一斤,直接带动果农人均增收6000多元。
尝试升级
设示范园健全产业链
一时间,该镇枇杷开始走俏,也带火了相关产业。
趁着该镇枇杷身价走红,陈利松将次果送到了四川一家饮料加工厂生产枇杷饮料。同时,当地20多家小作坊也开始对枇杷进行初加工,研制生产出枇杷膏等初级产品。
在不断扩大生产链的同时,为保障枇杷的口碑,镇里大力实施双减行动(减农药减化肥),并向种植大户、散户传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杀虫灯、沾虫板进行物理防控,同时宣传推介品质更好、口感更佳的大五星、橙妃等新品种。目前,巴阳枇杷也正在进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枇杷产业园,该镇联合西南大学等高校,计划今年10月在巴阳村建设一座300亩的枇杷标准产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一个集枇杷育苗、种植、销售、加工、科研、体验观光、研学、亲子游乐于一体的服务中心,以进一步提档升级。
专家点评
因地制宜实现深加工等集约化经营
著名管理专家、重庆理工大学MBA特聘教授姜维指出,巴阳镇之所以能成功,在于抓住了供需关系的关键,不断尝试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具体来看,最初自产地销时枇杷滞销,是因为需求范围画地为牢造成的。后来他们尝试文化节促销,扩大需求规模,价格有所上升,但仍然局限在周边小城市人流范围。直到采取电商模式,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网络辐射到全国,获得一个没有边界的市场,需求相对供给的巨大增加,自然带来产品价格的上涨,让种植户们大大受益。
那么,未来该镇又将面临哪些难题?
姜维认为,今后在产业链上的扩展,再以目前的种植户为经营单位就不合适了。这给该镇镇政府提出了很高的难题,能否因地制宜地实现深加工、观果游的集约化经营,将是该镇枇杷产业再发展的关键。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