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于2000年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
1月10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与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曾庆存荣获此奖。
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梳理发现,截止目前,共有33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袁隆平、王选、程开甲、吴良镛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最高奖的获奖名单上。
数据显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奖时平均年龄为84.2岁。获奖时年龄80岁(含)至89岁的“80后”科学家共有18人,占所有获奖人数的近6成。
▲2019年度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图片来源网络
黄旭华:核潜艇之父 曾隐姓埋名30年
公开简历显示,黄旭华,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为掌握第一手的数据,黄旭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中国核潜艇研制周期之短,为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所罕见,这与黄旭华团队的科学钻研、爱岗敬业是分不开的。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他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核潜艇科研人员必须随身带上“三面镜子”:扩大视野的“放大镜”、放大信息的“显微镜”和鉴别真假的“照妖镜”,勉励他们要为事业奉献到底。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的秘密身份被隐藏了30年,30年间他没有回过家,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黄旭华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019年度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图源于网络
曾庆存 :曾获气象界最高荣誉
1935年出生的曾庆存,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6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气象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以及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全球做出杰出贡献,还获得了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奖——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1952年,曾庆存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气象学。1957年,他考取公派苏联留学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别尔,并于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
上世纪60年代,曾庆存首次提出求解原始方程的“半隐式差分法”,这一方法至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地球流体力学中仍被广泛应用。70年代,曾庆存开创性地把大气遥感问题发展成系统理论,提出的“最佳信息层”理论为卫星遥感通道的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曾庆存支持设计的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都已成功应用于气候模拟研究与我国跨季度旱涝预测。
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在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持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多个登陆台风的零死亡报告,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得主获奖时平均年龄为84.2岁
上游新闻记者发现,在3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7位获奖时年龄超过90岁,年龄最长是2013年度获奖的程开甲,他获奖时年龄为96岁,而刚刚获奖的黄旭华,仅次于程开甲,为94岁。
2001年,王选65岁获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数据显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奖时平均年龄为84.2岁。获奖时年龄80岁(含)至89岁的科学家共有18人,占所有获奖人数的近6成。
此外,8成获奖者都有国外求学经历,包括在国外获得学历或者科学奖励称号的经历。如刚刚获奖的曾庆存,1956年11月被选派留学前苏联,进入原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2010年度获奖的“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1948年曾赴美留学,取得冶金博士学位,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1954年,师昌绪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稳定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与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曾庆存获奖。 图片来源:央视网
医学、物理和军工类是获奖领域“大赢家”
上游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从20年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包括大气物理、石油炼化、植物学、稀土资源、数学、航空航天、材料学、建筑学、医学、农业、军工等等。
在医学领域,20年中总计有5位获奖者。除2016年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外,分别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分子病毒学、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侯云德。
此外,航天、物理学也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重点。这与近几年我国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而当年另一位获奖者谷超豪,也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当选的张存浩,曾研究火箭助推剂。在物理领域,2016年度获奖的赵忠贤,主要研究超导技术用于长途输电线路、超导大容量发电机,磁力悬浮列车,核磁共振装置等。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国内民生的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有三位专家获此殊荣,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之父”李振声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
军工领域连续三年有人获奖
2008年以后,更多的来自物理军工领域的科学家获奖。在物理领域,2016年度获奖的研究超导的赵忠贤,超导技术用于长途输电线路、超导大容量发电机,磁力悬浮列车,核磁共振装置等。
在军工方面,2012年获奖的王小谟,是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3年得主、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院士曾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工作需要,参加核武器研究试验的20多年里,程开甲尽管在学术研究上创新不辍,但始终隐姓埋名,没发表过公开论文。
荣获2014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他同样曾隐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公开。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
上游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经连续3年颁给军工领域。
2017年度的最高奖获得者王泽山,是火炸药学家、我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2018年度最高奖获得者钱七虎,是我国防护工程领域领军人。而2019年度摘得最高奖获得者黄旭华,则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国家科技最高奖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199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2000年首次颁发。
截至目前,共有33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其中2004年度、2015年度出现空缺。袁隆平、王选、程开甲、吴良镛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最高奖的获奖名单上。
2016年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奖的屠呦呦成为第一位女性得主,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以来唯一一位不是“两院”院士的获奖者。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截止目前,33位获奖者中,已有14位科学家离开了我们。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