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剑河县的女神仰阿莎雕像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剑河县在尚未退出贫困县序列时,花费8600万元修建全球唯一的仰阿莎雕像,被舆论指责为“形象工程”。剑河县官方则回应表示,仰阿莎雕像项目未使用国家扶贫资金,且雕像对当地文旅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贵州剑河的女神雕像,引发公众关注的还有湖北荆州的关公雕像。据上游新闻早前的报道显示,2016年6月17日荆州关公义园开园,园内整体高度58米、总量5000余吨的关公塑像不仅成为了“荆州旅游的新地标”,还被当地政府作为“关公文化”牌打了出去,但游客和市民却不买账,惨淡经营,今年10月更是作为负面案例被住建部通报批评。
无论贵州剑河的仰阿莎雕像还是湖北荆州的关公雕像,公众之所以关注,就是这些巨大的非功能性建筑让舆论有“形象工程”的现实担忧:不仅没有社会价值,更劳民伤财,让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甚至成为当地的负担。以贵州剑河的仰阿莎雕像为例,雕像修建时剑河县还是一个贫困县,花费8000多万修建一座没有功能性、后续配套花费巨大的建筑,其正当性肯定备受质疑。
包括当地文旅部门在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修建仰阿莎这样的大型雕像,是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促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且相关投资均由企业承担,公共财政资金并未为此付出成本。但这种声音忽略一个现实——即修建大型雕像背后的“打卡旅游”早已被公认为是低附加值的过时旅游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老百姓向往的旅游,不是舟车劳顿地赶往某个巨型地标拍照打卡,而是融入式体验,体验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地道的风土人情等。与其花费巨额资金在修建巨型雕像上,倒不如花些心思充分挖掘地方独特的文化气质,提升旅游环境和品质,而非是比谁修的雕像大、谁建的广场宽。
近年来,提升文旅发展水平成为全国各地方政府都在思考的重大课题,一哄而上建项目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正确道路,花更多的时间找准本地人文、自然环境上的优势,抛弃诸如“比谁修的大、谁修的高”的落后思维,腾出有限的时间、精力与资金,用“精品思维来统筹工作”,不仅对公众和社会有交代,也让地方从巨大的工作压力中减负。
全社会应形成共识,不仅要纠正各地修巨像的思维与冲动,更要更新发展的理念与思维,抑制乱作为的现象,提升在文旅发展中算细账、算好账的能力,摆脱对打卡旅游经济的依赖,这样才不会让今天的乱作为成为明天的笑话。
上游新闻 胡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