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上游时尚丨领秀重庆人物--戴伶,她为重庆留下一部“母城影像志”
03-17 19:05:14 来源:上游时尚 新女报

“文化的力量不是立竿见影,也不能一蹴而就,它很擅长用自己的节奏推动城市的内涵式发展。而我要做的事情很简单,从影像的角度记录一座城,甚至一个时代的印记。”

——戴伶

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书院,戴伶花了3个钟头做了一场“穿越梦”。

她坐着时光机,梦回十八梯,化龙桥,朝天门,回到那些倾听与守护、光荣与梦想的往日时光。

人物档案:戴伶,重庆渝中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城市影像文化推动者,影像策展人。先后统筹策划了“城市发展三部曲”《再见 十八梯》《你好 化龙桥》《永远 朝天门》以及《重庆女性影像展》,参与策划《2018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见证重庆》等系列影像展览。

PART

01

十八梯陋室,7000多住户“眼前的苟且”

轻轨穿楼,南北不分,在很多人眼中,重庆的房子大概要算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但摘掉看热闹的滤镜,“魔幻”的背后曾经等同于困境和贫穷。

正如著名作家张恨水在《重庆的房子》一文中感叹,“重庆的房子,普通市民,是没有建筑上的享受的。”

好比十八梯。七街六巷,错落有致,它是艺术家们眼中的诗情画意,文化学者笔下的历史年轮。它被规定了“必须浪漫”的象征意义,无数人渴望透过十八梯,捕捉到历史深处的叹息。但比起远方的叹息,戴伶更显然在意近处的哭声,“你有你的人文想象,但十八梯人没有义务为此买单。”

十八梯之于居民,就是“眼前的苟且”。

▲改造之前的十八梯老街

尤其是历经大轰炸后,老旧的棚户区更加歪歪倒倒,破败不堪。诗人刘禹锡被贬,居斗室,无丝竹乱,不劳案牍,往来还有鸿儒,所以他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但,十八梯人不是诗人,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的打铁,拾荒,摆摊摊,每天陀螺一样谋生,情怀和格调都被日复一日的阴冷潮湿、老鼠蟑螂消磨个精光。

戴伶和团队在动迁以前,做了大量的实地走访,悉数听取近7000户原住民心声,粗枝大叶如她,也常常忍不住眼睛发酸。

“十八梯是围城现象,里头的人想冲出来,外面的人希望它留着。但只要你真的走进去,你一定潇洒不起来。很多居民家里都是两层、三层的铺位,厕所是公用的,煮饭要在过道垒一个灶,空间非常逼仄。在十八梯一住几十年,眷恋当然有,但他们更迫切的愿望,是改变生活,是搬进亮堂堂的、阳光照得进来的新房子。”

于是,作为十八梯改造指挥部指挥长,戴伶有一个很疯狂的想法:公投,让社会听见真正的民意。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十八梯拆迁公投

PART

02

拆与留,她是城市影像文化推动者

那是2010年6月,十八梯进行危旧房改造民意调查。公开唱票的结果比例高得出人意料:96.1%的住户赞成拆迁。时隔多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戴伶仍然心绪起伏,“很多人又哭又笑,欢呼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虽然万众一心,但并不意味着拆迁的过程一帆风顺,最大的难处还是来自各方的不理解。

戴伶万万没想到,拐点竟是来自一位陌生摄影师。一天,他背着相机去十八梯采风,借指挥部的凉棚歇脚,半晌感慨了一句,“唉!好可惜!”

戴伶一听,生怕又是关于情怀的老调重弹,结果摄影师话锋一转,“拆了也好,你们不晓得住十八梯的人好苦。”

就是这句话,让愁得秃头的戴伶突然福至心灵——既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如用影像来破题。

于是,戴伶请了五湖四海的著名摄影家、文史专家共襄盛会。

“我们给每个家庭照留影,破破烂烂的背景里,有新婚的小夫妻,劈叉的奶奶,吆喝的商贩,时髦的年轻女人,还有曲径通幽的老巷,撒欢的狗和呆愣愣的鸡……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座城市的印记。”

戴伶说,团队一边现拍,一边通过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照片研究中心、市民珍藏等渠道,收集到上万张珍贵的档案照片,策划并展出了反响热烈的《再见十八梯》文献展、环球金融中心空中影展、十八梯线上微信影像展和更接地气的“工地展”。

▲《再见十八梯》系列影像展

《再见十八梯》横空出世,创造了重庆影像展的观展奇迹,但它不是巅峰而是起点,此后,《你好化龙桥》《永远朝天门》相继推出。

十八梯讲“人”味儿,化龙桥说工业那些“事”,朝天门是精神层面的“魂”——“城市发展三部曲”各有特性又自成体系,共同书写了一部母城最写实又最鲜活的影像志。

而戴伶“城市影像文化推动者”的名头,也悄悄在江湖上流传开来。

PART

03

用光与影,梳理这座城市的来处与去路

从重庆的精神地标出发,用影像梳理这座城市的来处与去路。很难想象做成这件事情的,竟然是一个“异乡人”。是的,很多人以为戴伶肯定是地道的“老重庆”,其实她是山东和云南“混血”,看过千山万水,对重庆情有独钟。

戴伶来渝时,还是一名文艺兵,吹拉弹唱什么都会。1984年退伍离开部队,在渝中区做公务员,“我后来的工作经历、职位都跟文化半点不沾边,但是我有这个爱好,闲着没事儿就给报章杂志投稿。而且我发现,用文化手段给工作打辅助事半功倍。只是,文化是很宏大的命题,要从细节去做。

▲戴伶的军装风采(右)

戴伶说的是2003年,当时的朝天门因为非典的缘故,市场一片寂静,戴伶临危受命赴任市场管理处。她一来就干了件大事儿——以个十百千万亿为枝干,策划了“朝天门市场销售百亿庆典”:

“个”就是一个百亿庆典盛会,“十”就是评选10个朝天门市场风云人物10个贡献人物,“百”即评选100个优秀制造商100个优秀经销商,“千”指的是1000道答题互动,“万”指的是在解放碑十字金街举行万人签名,倡导诚信经营……

如石投湖,百亿庆典不仅提振了士气,还让朝天门处处焕发新的生机和面貌,从细微到全局都“活”了过来。

▲朝天门珍贵旧照,图为火爆的服装批发市场和码头

有人说,古典建筑即使变成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

无论是“城市发展三部曲”,还是《2018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见证重庆》等系列展览,质疑也好,喝彩也罢,戴伶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所有声音:

拆迁户是城市发展的牺牲者和贡献者。我们要倾听艺术的叹息,也要关注近处的哭声。拆掉砖瓦不是背叛,而是新生。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束光影,一段影像,连接拆与留,历史和未来。

对话

文艺女中年的

轻盈生活

新女报:改造十八梯的初期,您好像因为心脏问题住院了?

戴伶:当时压力大,事情一多人就垮了。我是在大坪三院做的开胸手术,医生把我心脏拿出来“耍了耍”又安回去,还把我在重症监护室关了21天。

新女报:听说当时还有拆迁户来探望您。

戴伶:老百姓真的是很可爱的人,你只做了“芝麻”,人家就报之以“西瓜”。我们做拆迁改造工作,体恤老百姓,平稳有序推进,是我们的工作原则,我们指挥部的干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感情,看到了居民的家庭问题并尽可能帮忙解决。比如,“老重庆”赵华明,在十八梯住了40多年,因为见义勇为帮粮站出纳员赶跑抢劫的歹徒,反而被刺瞎了眼睛。他是无名英雄,所以平时会特别关注一点。他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我住院,从十八梯徒步走了三家医院来看我。还随身带着那张见义勇为证跟医院保安说,“我是好人,我来看我的恩人。”等到真进了病房,又什么都不说,对着病床鞠了一躬,放下西瓜拔腿就跑。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分,却被人这样感激,真是特别惭愧,也非常感动。

新女报:您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戴伶:我很快乐。小时候不爱读书,数学奇差,靠死记硬背啊夹带啊拿个60分就很欢天喜地。后来高中没读完就去当兵,我一直觉得这是造成我没有“系统”、思维发散的重要原因。所以,当了公务员之后,我通过成人高考去重大读工商企业管理。从不爱学习到主动学习,我觉得我很善于在这个过程中找快乐。另外我的生活很简约,不刻意打扮,但是喜欢“别样”,旅游、唱歌、喝茶聊天是工作之余常干的事情,用重庆话来说,我是个“耍娃儿”。

新女报:您的前半生非常精彩,有什么人生体会可以和我们的读者分享吗?

戴伶:用积极进取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要追求超前消费,不要过分膜拜名牌,我就喜欢在朝天门市场购物,总是一口气买好几件衣服、四五双鞋,价廉物美,穿起来还特别舒适自在。所以我很想告诉年轻人们,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稳住就是技术,最要紧的是沉住气,不要一窝蜂上一窝蜂下。欲望可以有,冒险可以去,但要想好——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有托底吗?审视社会和自己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自己为难自己,一直待在舒适区保持现有状态也是一种能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