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数机器人展厅。(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供图)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劲、发展韧性十足、深耕工业基础领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深入市内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调研,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12月17日,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也先后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完善企业储备、培育、扶持机制,现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3家。但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国产品牌在招投标中受歧视等。因此,我们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加快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一是堵疏结合解决“用工难”。由人社部门组织用工企业、劳务输出区县、对口帮扶地区搭建官方用工招工合作平台,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明确劳务用工招聘费用参考范围,杜绝劳务公司无上限加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降低一线操作人员用工需求。二是制定高技术人才引培方案。借助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招引服务方案,在更大范围招人用人。以“职业教育强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市内高职、中职院校教学资源,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培养高技术人才。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培育北交所上市企业。组建专业团队对有上市意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专门辅导,优化上市流程,培育一批北交所上市企业。二是提供专属金融服务。由政府与银行、投资机构等联合成立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专项基金,针对性解决融资需求。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推出更多具有纯信用、低成本的“专精特新”专属信贷产品。三是推广“国家、市、区”三级联动风险分担机制。以重庆高新区共建全市首个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风险分担机制为标杆,全面推广“22222”风险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比例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市级代偿补偿资金、重庆高新区、银行、西部(重庆)科学城融资担保公司各20%。四是实施外汇风险规避措施。鼓励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锁定利润和结算金额,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引导企业紧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签署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合约,规避汇率风险。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一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侵权纠纷案庭审旁听等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增强企业维权能力。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专业律师团队,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涉嫌侵权企业提出索赔,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三是搭建大宗建材集采服务平台。建设省(市)级大宗建材集采服务平台,对入驻平台招标采购单位、投标供应单位进行预审,定期发布市场行情,统一供货合同格式,保证合同履约质量。
掀起“国潮”新热潮。借助“中国制造日”等主题活动,掀起“国产替代”和“国货出海”热潮。一是消除歧视条款。在招投标环节,严格筛查招投标文件中“只限进口产品”等歧视性条款。在评审环节,禁用“双重标准”对待国产品牌,限制以应用业绩、设备参数排挤“专精特新”国产品牌行为。二是完善保险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国产品牌投保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申请流程,建立国产品牌设备制造全流程保险补偿机制。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政策要求财政资金支持建设项目,同等技术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品牌,为国产品牌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以小批量试用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积累应用业绩,推动产品尽快规模化生产。四是打造“世界名牌”。抓住“一带一路”合作共建以及跨境电商风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体系,让更多“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
作者:张伟
(作者系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干部、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