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争论产假怎么休不如聊聊成本如何担
03-02 10:40:21 来源:上游新闻

3月2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争论产假怎么休不如聊聊成本如何担

“男女同休产假”的做法,仍不足以根本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甚至可能催生新的歧视。比如,在时下已实行“全面二孩”“放开三孩”的语境下,各地的产假天数实际都已明显增加,如果“男方必须休同等时间产假”,则意味着男女双方可同时享受长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带薪产假。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显然会新增一笔不菲的用工成本。而为规避这一成本,用人单位很可能会歧视、拒绝那些“已婚未育”或有二孩三孩生育意愿的劳动者,包括男性。

要有效消除因休产假而带来的就业歧视问题,靠“男女同休”并不科学,关键是如何更合理地化解、分担因休产假等增加的诸多成本。“养育子女”不仅是生育者的责任,亦事关整个社会。共同担责的除了生育者和用人单位,还应包括地方政府及相应的公共财政。比如,公共财政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补贴等方式,帮用人单位适当分担劳动者的生育成本。此前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过类似建议。但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更长远长效的,能配套化解、消弭生育、养育、教育过程中的风险和后顾之忧的举措。工人日报评论认为,只有这样的兜底举措多一些,相关人群才能在生育养育的路上,多些笃定和信心,少些迷惘与纠结。

划出边界,防止“算法”变成“算计”

3月1日开始,《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提出保障算法选择权,强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算法推荐的法规正式落地。“算法”怎么算,不再只是平台企业说了算。定好规则、划出边界,才能防止“算法”变成“算计”。

值得特别关注且应向用户广而告之的是《规定》的保障算法选择权条款,也就是允许用户隐藏自身个人特征,或直接关闭算法推荐服务选项。这一条款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可以让用户直接说不。它可以说是用户权益的“托底”条款,尤须通过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浙江日报评论认为,任何技术创新要有利于社会整体福祉,必须实现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跨越。沉溺于“算计”,为了一时利润而将社会责任、商业伦理抛到身后,这样的企业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尊重,更无法赢得市场和未来。期待《规定》的实施能推动企业和监管方形成优化服务的更强合力。

所有外卖一律封签,希望更多地方“卷起来”

据报道,2022年3月1日起,《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外卖商家应在经营者信息页面显著位置以视频形式实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现场,并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

一个小小的封签,物料上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确定性,挡住伸向餐品的“黑手”。消费者有权拒收封签异常外卖的规定,也能倒逼外卖行业的发展,使其日趋标准、规范。此外,给外卖加封签的规定,也对餐品的制作、配送环节有了更明确的流程划分,一旦遇到问题外卖,责任认定会更加清晰。此前,对于顾客投诉,不乏有商家和外卖员互相推诿的乱象。因为缺乏有力证据,外卖究竟是在何时被污染的,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贴上封签,相当于在不同流程间打上了一个记号,减少了不同主体间相互“甩锅”的可能。当然,要让“外卖封签规定”更加有力,还有待于在后续落实过程中进一步细化规范,及时填补漏洞。中青评论认为,不管是推动“阳光厨房”的建设,让制作过程更加透明化,规定外卖必须封签,还是增加申诉渠道,不让外卖员无端受委屈,都是精细化治理的有益举措。也只有让权责更明确,流程可追溯,消费者点外卖时才会更加踏实、安心。

流浪汉4次偷食物,“不起诉”合乎良法善治

贵州男子张某到浙江玉环市打工,岗位被人顶替,又丢了手机、身份证,流浪街头数月。为了果腹,他4次偷拿菜场门口的豆制品。张某的行为,已达到定罪量刑起点。但玉环市检察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决定对张某不起诉。案子办结后,检方辗转与张某的家属取得联系,帮助张某踏上了返家路。

在本案中,失业、被偷二连击,彻底击垮了张某的信心与意志。原本,这并非什么大事。只不过,“他不想让家人知道近况”,于是宁愿在街头流浪——这看似不可理喻的选择,想必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毕竟,谁也不想让家人失望,谁也不想被他人低看。总有些人“假装过得很好”,总有些人在欺骗自己会“重振旗鼓”。不愿和家人坦诚,不愿和自己和解,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自我折磨。你能想象吗?张某就算在深夜偷豆腐皮生吃充饥,也不求助、也不回家。尽管检方决定不起诉,但能拯救这种自毁人生的,最终还得是家庭的安慰、自我的调整。封面新闻评论认为,没有过不去的坎,先放过自己,才有东山再起。

在外急救免责,让法律为勇敢的医生撑腰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施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同时废止。新医师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医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法律规定:在紧急救治中医师的权利受到保护:国家鼓励医师积极参与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医师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危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医师经医疗机构批准,可以立即实施医疗救助措施。

对于医生,紧急救治陌生人不等同于医院收治病人,既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准备,也没有专业团队的支持配合。由于事发紧急,在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中,医生要和病人发生近距离接触,被病人感染的风险更大。缺乏专业仪器的支持,医生要通过现场观察和经验积累,迅速果断地救治发生意外的人。对被救者而言,医生的专业救治增大了其被救治的希望,医生却可能为此承担一定风险。现实中,医生救人而被患者误解的案例不是没有。由于紧急救助带有见义勇为的性质,这些让人寒心的案例,很容易让医生在危急时刻变得束手束脚。中青评论认为,只有卸下医生的心理负担,才能让他们放心施救,最大程度地增加公共福祉。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