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消息,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政策随之而来,储能业务迎来了“黄金增长期”,以央企为首的新能源企业纷纷规划储能项目。随着风光并网电量快速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储能2022年或将延续此前热度。
储能在不同环节的应用(来源:德邦证券)
基础作用引央企布局
储能作为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新能源并网发电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哈密项目为例,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发电,采用的是熔盐储热,储热能力约1300MWh。目前这一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实际商业化运营中还应用得比较少。
储能市场的发展随着风光能源扩张的脚步正在加快。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保守场景下,“十四五”储能市场市场总量将达到35.5GW,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7%左右。太平洋证券分析认为,在大基地、整县推进等政策扶持下,2022年国内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60GW-75GW,同比增长约40%。
从项目规模上来看, 2021年,百兆瓦级别的储能电站开发加速,这与新能源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相适应。据了解,更大规模的吉瓦级别的储能电站呼之欲出,林洋能源和亿纬锂能合资公司正在谋划江苏启东500兆瓦/1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
“储能可以应用于电源调频辅助服务、备用电源、平滑处理波动等场景,解决因风光发电带来的电网不稳定及弃电问题。”国金证券分析称,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对储能设备有迫切需求,“储能+”的新结构得以快速发展,形成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面。
近期部分储能投产项目
“储能是新能源发电的缓冲池,没有储能,新能源和电网的匹配就会出现问题。”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是重要支撑。
梳理发现,从各地已经陆续出台的新能源政策来看,多数要求新上新能源项目必须配套相应比例储能。
2021年6月,中国能建发布《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能建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聚焦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业态,建立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央企在储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21年12月,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结合地方规划积极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级融合改造,发展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
多元并进的应用现状
“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和黑启动等多种功能,在众多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技术最为成熟,运行也比较稳定。”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储能方式众多,但横向比较来看,抽水蓄能是目前最为经济的运行方式之一。
目前,国内储能装机功率近九成的份额来自抽水蓄能。根据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0年,全球抽水蓄能装机功率为172.5GW,占全部储能装机功率的90.3%;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容量35.6GW,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占比为89.3%。
储能技术分类示意(来源:德邦证券)
“国内90%以上的规划设计和60%以上的施工建造,均有中国电建的参与。”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电建在抽水蓄能领域具备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标准制定、勘测设计、土建施工、机电安装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2021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在建的30余个抽水蓄能项目当中,中国电建承担了约87%项目的勘测设计工作。
近年来,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在应用和建设上业有所突破。在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已并网试验成功。2021年的最后一天,河北省张家口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送电成功。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将正式跨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针对储能技术的选择,国资委相关指导意见指出,央企要推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进而健全源网荷储互动技术应用架构和标准规范,建设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调控平台,塑造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产业生态。
民营企业在电化学储能方面迅速布局。宁德时代此前发布公告称,投资不超过70亿元建设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此前宁德时代与中国华电在山东华电滕州百兆瓦时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项目上已达成合作。德邦证券分析,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近年来增速明显。
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规模(2000-2020)(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骆驼股份借助储能集装箱产品成熟技术,已和三峡电能达成战略合作,成功进入储能集成系统行业,有望凭借电池领域技术积累加速储能系统业务开拓,分享储能行业红利。
亿纬锂能也在推动50吉瓦时动力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加快储能板块的推进速度。
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成本下降是关键。随着新能源和储能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储能的市场潜力也在不断提高,辅助服务在全社会总电费中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其市场机制完善将助推国内新型储能长期发展。业内人士分析,参照海外发达电力市场的经验,辅助服务已成为储能项目重要的收益来源。
原标题:央企全面进击储能赛道,热度能否延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