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消息,武汉解封后,32岁的送菜司机许可,第一时间赶回了黄冈乡下老家。
两个多月来,许可身在武汉,却一直担心患心脏病的父亲。疫情期间,受交通限制,父亲一直拖着没去县城复查。
一回到家,许可就开车带父亲去了医院,幸好无大碍。他在家待了2天,又匆忙回到武汉。
这段时间,武汉餐饮业逐渐恢复,许可公司接到的餐厅配送订单,也一天天多了起来。作为配送部班长,手下还带着30名司机,他不能在老家待太久。
许可供职的是一家电商企业。由于不少餐厅选择4月8日开业,头一天就下了食材配送订单。
“相比4月初前后,餐厅订单交易额每天只有10%左右的增长,7日这天交易额猛增70%。”公司负责人文政懿担心订单太多出岔子,就在仓库盯了一个通宵。
这天,餐饮店老板李志的心情颇为复杂,尽管生意并不如意,但至少可以回孝感老家了。
70多天没见面,3岁的儿子看到父亲时,居然有些陌生。
李志和朋友在武汉青山区一座商场里,开了一家韩式小餐厅。他担心武汉仍不安全,没敢带上家人,第二天独自开车返回了武汉。
回老家前几天,许可在送菜路上,看着车辆慢慢多起来,偶尔还有点小堵车,感觉城市在恢复生机,“不像疫情严重的时候,路上看不到什么车,心里担心又害怕。”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上次同样急切地返乡,是在武汉封城前一晚。当时,3岁半的儿子在老家发高烧,他担心儿子感染了新冠肺炎,便从武汉连夜赶回去。
后来,儿子的检查结果是支气管肺炎,在医院住一周就回家了,全家人虚惊一场。
2月1日,许可接到公司的返岗通知。那时,村里、镇上和县城的路都封了。他本可以借口封路,不回武汉,但想到自己是老员工,还带着一帮司机,要给大家带头,就让公司开了工作证明,经过重重关卡回去了。
“订单量太大了,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从凌晨1点忙到晚上九十点,中间顾不上吃饭,忙完就随便搞点零食和泡面对付。”许可向记者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
他所在的公司,此前主要做餐厅食材配送业务。疫情暴发后,餐饮业停摆,公司业务转向为市民配送食材。
工作量陡然增加。原先,许可和班组的30名司机,负责洪山广场和湖北大学区域,加起来有七八百家餐厅,他们每天凌晨2点开车到仓库上货,之后陆续出发送往餐厅。
餐厅都等着食材开门做生意,对配送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每天早上9点前,许可就能完成配送任务,平均一天只用跑一趟。
但为家庭配送,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与人沟通上。“以前送餐厅去得早,老板都同意把菜放仓库门口。给市民配送,要是去早了,有人电话关机联系不上。有的地址写得不详细,定位不准,耽误了不少时间。”许可无奈地说。
有一次,他给一位老人送菜,对方脚有残疾,不方便下楼。他想进小区,却被当成了“高危人群”。说了很多好话,才有个志愿者愿意帮忙把菜送上楼。
许可清晰地记得,3月15日开始,公司接到了久违的餐厅配送订单。到了4月初,餐厅订单上升到五分之一。然而,订单额只有四五百元,与疫情之前动辄一两千元相比,降低了不少。
“餐饮生意不好做,老板们都很难,很多店还没开。”湖北大学附近的美食城,一直由许可配送。疫情之前,那里的生意一直很好,现在学生还没返校,餐厅基本没开门。
许可目前配送的餐厅订单,大多还是零散的路边门店,很少接到商场餐厅的订单。已恢复营业的餐厅,基本都是做外卖业务,还没有开放堂食。
商场餐饮业恢复起来难度更大。一周前,李志还在联合几十家餐饮业商户,跟商场谈租金减免的事。
今年2月初,受疫情冲击,李志的餐厅已经没有了收入,但每月要支付3万多元的固定成本。他天天盼着疫情好转,餐厅能恢复营业。
3月底,终于等来商场开门的消息。他跑去转了一圈,整个商场空无一人,“感觉跟鬼城一样”,年前囤在餐厅冰箱里的七八千元食材,已经全部坏掉。
“人们习惯了在家做饭,最近又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大家还是不太敢去商场里吃饭。”李志估计,接下来几个月,餐饮业人流情况不会太乐观,“亏本去开业,傻子才干”。
文政懿告诉记者,公司在武汉服务的餐厅有2万多家,3月底只有10%恢复了营业。餐饮业恢复是外卖先行,逐步过渡到堂食,“可能再过一个月,市民才会放心到店里吃饭。”
4月2日,在武汉市江岸区武汉天地商业街一饭店,厨师在后厨做菜。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但在这段过渡期内,李志认为餐厅只做外卖并不合算。堂食的一份快餐能卖20元,转到外卖平台上,价格通常会提高到25元左右,但扣除相关服务费、减免补贴后,每单到手也就10元左右,“利润比较低,只能靠走量。但外卖只有3公里的范围,人流量有限。另外,做外卖的店很多,竞争压力也不小。”
“最担心疫情的后续影响,这两个月亏就亏了,只要后面能赚钱就行,但现在还看不到后面赚钱的影子。”李志感慨地说。
商场最初提出免租10天的扶持政策,让李志和其他商户们无法接受。他们对比发现,其他商场给出的政策,最多免租3个月,少的也会免一个月,“之后如果人流量达不到要求,有些商场还不用交全部租金。”
更让他有压力的是,如果近期恢复营业,商场就要收第二季度的租金。
经过多次沟通,商场做了些让步,免租期增加到20多天。李志仍觉得很难扛下资金压力,还想争取更大的减租。
“如果能免租3个月,后面半年租金减半,算是最好的结果。”李志还是希望把餐厅做下去,毕竟前期投进去不少钱。
他估摸着,受疫情的后续影响,下半年不少店铺会转租,商场将面临招商难,到时或许能换个更好的位置开餐厅。
前段时间,文政懿在采购货品时感觉到,上游养殖户的压力也不小。
“往年3月上旬,湖北淡水鱼和小龙虾就到了打捞期。今年受疫情影响,养殖户们出货时间被迫延后,可能会错过最佳打捞期。”文政懿说。
武汉餐饮业恢复后,能缓解部分养殖户的压力。文政懿刚谈成一笔生意,就是销售监利9000多亩小龙虾。
解封日当天,针对湖北的滞销农产品,文政懿的公司发起了“春鲜节”促销,利用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把湖北的农产品卖出去。(应受访者要求,李志为化名)
从“0”到“1”,从“B”转“C”
看两家电商平台如何“危中寻机”
回忆起2月初那段时间,“大件会”创始人梁夏至今后怕;对于美菜网高级副总裁江川来说,那同样是一段苦日子。
疫情暴发后,这两家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转向社区生鲜食材配送,试图从危机中发现机遇。
一家从“0”到“1”开发新业务,另一家从B端到C端,开发新的客户。两家公司的转向背后,都是充满挑战。
从“0”到“1”,步步惊心
49岁的互联网创业者梁夏,坦言终于扛过了最难熬的时间。公司不仅活了下来,还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两个多月前,他做出一个惊险的决策,让投资人忐忑不安。
“大件会”是一家武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主要帮社群会员砍价买建材、家具等大件物品,从中赚取服务费。业务辐射湖北、河南、湖南等3省10个城市,但70%的订单来自“根据地”武汉。
这些年,公司在武汉逐渐积累了100万社群会员,遍及近千个小区,但在疫情冲击下,主营业务在1月底停滞。
“疫情可能持续几个月,180多名员工的工资要发,写字楼的租金要付。”一想到这些,梁夏还感到后怕。
投资人急着给公司算账——还剩下多少钱,怎么用才能撑过疫情期?他们建议,业务先放一放,缩编裁员,活下去再说。
2月初,当地媒体发布了周边地区农产品滞销的消息。那段时间,武汉市民的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着急采购的市民,纷纷向农户求购。市民居住分散,一次5斤或10斤的购买量又显零碎,农户的配送能力不可能完成。
梁夏看到这种供需错配的痛点,考虑到自己公司的社群优势和团购经验,便开始收集小区会员的需求,对接农户,协调配送车辆,分小区打通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
初试成功后,梁夏决定将业务全面转向生鲜食材和基本生活用品。
根据100万社群会员的位置和需求,新建了上千个团购微信群。将公司组织架构全部打散重新整合,几乎所有员工通过远程办公,投入到武汉市场。
经过一周时间筹备,新业务在会员手机端上线。然而,投资人仍旧担心,特殊时期,新业务能不能做下来。
担心不无道理,从帮买建材家具到配送生鲜食材,这种转变其实是从“0”到“1”的突破。
从零开始做生鲜,老客户担心新业务的品质问题,新客户以前不知道他们,对参与团购不太放心。
质量把控原本是梁夏公司的优势。往常帮买大件物品时,他都会派出专人到厂家实地筛选,优中选优后,再砍好价推荐给会员。
但在疫情期间,这项工作变成了一道难题。公司只能通过远程视频来完成把控,在原产地装车和到达武汉后做两次远程抽检。
在配送环节,公司以前只负责帮买和砍价,不介入配送。开展新业务后,公司不得不重新搭建配送体系。为此,梁夏和他的团队,通过协助供应商办理通行证,与京东物流合作,从无到有建起了物流体系。
随着各个环节的完善,公司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20多天后,还获批成为民生保障企业。
“大件会”为小区居民配送的新鲜水果。受访者供图
过去2个多月,“大件会”累计配送了4000多吨生活物资。在武汉辐射的小区,从1000个左右增加到3000多个。
相比不俗的业绩,梁夏更看重公司在疫情中的应变和转向,将业务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强化了会员的黏性。
由“大”到“小”,也是公司应对危机的现实之举。
“家具建材这些大件,人们可能好几年才有一次需求,业务相对低频,会员跟公司联系不太频繁,不利于稳定会员的长期信任度。”梁夏意识到已有模式的危机。
2019年初,“大件会”上线了小件生活用品的帮买小程序,不过品类集中在存在价格虚高的化妆品、服饰类,对较为平价的生鲜食材较少涉足。
“大件会”一年前着手布局的业务方向,“借助疫情这个契机,加速推进了。”梁夏说。
B端归零,转“C”不易
武汉封城当天,江川和其他公司高管连夜开会,决定将业务转向C端(居民客户)。
他所在的这家生鲜食材供应公司,原先主要面向B端(餐饮业商户)提供服务。武汉分公司是其在中部地区的物流和供应链核心节点。受疫情冲击,B端业务完全停摆。
“实际转起来,挑战超乎想象,从采购到仓储,再到生产加工、配送以及包规,C端与B端差异较大,整个供应链都要做协同调整。”江川说。
家庭配送中,客户需求更多元化,菜品不仅要小包规,还要更加干净、精致。对公司来说,增加了生产、加工、分发等多个环节的工作量。
那段时间,江川和所有公司员工,经历了好几个不眠夜,在一周内重新布局了新的供应链。
然而,更新供应链并非万事大吉。疫情不会给转向留下过渡期,一端业务归零,另一端要开发新的客户群,公司压力巨大。
美菜网武汉分公司销售部经理郑约愁表示,公司按照春节不打烊的计划,本来为餐厅客户群储备了足够的生鲜食材,封城后先联系武汉几家医院食堂,为其提供食材配送。
同时,又把武汉分成了一个个小区域,向近200名销售员,分派了线上开发居民客户的任务。每名销售员负责一定区域,联系对应小区的网格员、居委会和志愿者,以小区或社区为单位的采购微信群,逐步建立起来。
“刚开始,很多家庭根本没听说过我们公司,对我们不太信任。有些老年人不懂操作,沟通起来比较麻烦。怎么把客户资源转化成订单业务,面对的困难还不少。”郑约愁坦言。
销售员在群里不停地耐心解释,加上志愿者的推荐,还有已经收到货的客户晒图分享,订单量才开始增长。
2月3日,由于疫情期间的仓储和配送能力,美菜网被列为民生保障企业。
据郑约愁介绍,在一些区域,相关部门和小区开始向居民推荐公司APP,作为食材采购渠道。
C端的订单量出现爆发性增长,公司承受着不小的配送压力,最忙碌的时期,商务局还协调了几十辆公交车,协助这家公司完成配送。
郑约愁根据家庭平均每3天采购一次的规律,把武汉分成16个区域,每天大致为5个区域配送食材。
这些天,随着武汉餐饮业逐渐恢复,这家公司的B端业务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江川看来,疫情对B端业务影响较大,但当初做的临时业务转向,却让C端获得意外的增长。
“这种转向考验公司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能否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不仅要看前期的供应链建设、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流通环节的效率,更要看快速开发新客户群体以及新业务量转化能力。”江川说。
原标题:有人从线上突围,有人在争取免租……武汉餐饮业自救实录 | 电讯特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