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园
▲在红星亭看长江和菜园坝大桥夜景
▲枇杷山公园修缮现场
▲园中制高点红星亭,曾经是看重庆夜景的首选
▲主入口效果图
▲绿荫参天
在重庆,能和几代人都扯上关系的公园不多,枇杷山公园是其中之一。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渝中区了解到,作为该区今年民生实事之一的枇杷山公园改造项目,即将启动改造升级。项目总占地面积约7.67万平方米,分两期进行。一期占地面积约5.67万平方米,以保护提升为主。二期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扩容改造为主。目前,项目一期已完成施工图设计。
曾经的私人花园
枇杷山公园,位于枇杷山山上。市民熟悉的出入口有两处:一处在枇杷山正街,另一处在中山二路。
采访中,遇到几位第一次前来游玩的外地人,他们都被枇杷山公园惊艳到了:没想到城中心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园内绿荫参天,两人才能环抱的黄葛树随处可见。树根爬出地面,将周围山石牢牢抓住。仅此,这座公园就应该有点年代了。
公园有一条连接两个出入口的盘山公路,此外,更多的是蜿蜒青石板路。
依山而上,公园顶端是一片休闲地,亭台楼阁,人造假山、园中流水相映成趣,活脱脱一座江南园林风格。
枇杷山得名传说有三:一是山上广植枇杷树;二是从高处俯瞰,山形像琵琶琴;三是传说山上曾有仙女弹奏琵琶。今日山顶一角,确有一座琵琶女神像。
上世纪40年代初,一本《重庆旅游指南》小册子上,附有地图。大致在今天的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带,画了一圈围墙,标有“枇杷山”3字。这是最早出现在地图上的枇杷山。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原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在一片荒芜的枇杷山上,修建了私人别墅,取名王园,规模面积大致和现在的枇杷山公园相仿。
今天园中,仍有两栋小楼——正在修缮的王陵基公馆旧址和100米远的二楼一底中西式砖木建筑红楼。
还园于民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重庆,王园等别墅、公馆成为机关单位办公用地。邓小平知道情况后,要求还之于民,王园也是其中之一。
这段历史,《重庆晚报》曾有追忆刊载。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狠狠批评了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兼市长陈锡联:“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这是脱离群众,忽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缺少群众的官僚主义!那么大一个重庆,连个公园都没有,你们居然把这么大片非常适合人民游玩的场所占了!”“限你们搬出!一定还给人民,辟作公园!”
陈锡联听到批评后,一时又无法搬出,心里很着急,专门写了一份检讨。1950年9月,陈锡联奉调离开重庆时,市委仍找不到地方从王园搬出,他再次向刘邓首长作了检讨,并向其他市领导交代,一定要遵照邓政委指示,设法从王园等地迁出,把这些地方扩建成供群众游乐休息的公园。
1954年,重庆市委从王园迁出,拨专款把王园扩建成枇杷山公园。王园办公用房成为市博物馆,也就是现在三峡博物馆前身。
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1955年,枇杷山公园正式开放。第二年,修建了盆景园,是当时重庆公园中最早建立的盆景专类园。
1957年,红星亭在原王园碉堡基础上建成,成为老重庆标志性建筑之一,曾接待多国领导人来访。
“枇杷山公园是几代重庆人的记忆,园中很多捷径小道就是我们走出来的。”85岁的渝中区文化部门退休干部李成刚说,枇杷山公园现在的走势,都与当时人们的习惯有关。“以前,这里早上有很多人来遛鸟,山上长廊可以喝盖碗茶,白天晚上有人来跳老年迪斯科,打牙祭可以去红楼饭馆吃正宗川菜。”李成刚说,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枇杷山公园更讲究了,建起了水池、长廊,档次提高了不少。
海拔345米的枇杷山在渝中半岛算得上一座高峰。重庆晚报摄影记者毕克勤也是位老重庆,他回忆,少时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爬到红星亭,“周围没有高楼,在这里赏重庆夜景,俯瞰全城,是当年一景。”
80后戴佳,印象最深的是和母亲去枇杷山游园。“夹珠子、套圈、蒙眼睛敲锣……当时娱乐方式少,游园是最有意思的过节方式之一。”戴佳说,这里是重庆最有人气的地方之一。
“现在,除了晚上人们来散散步,锻炼锻炼,没有当年热闹了。”公园值班师傅冯守民说。
挖掘人物故事 延续城市记忆
重庆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枇杷山公园北侧靠中山二路的沿街商铺,差不多已搬迁完毕,山上的王陵基公馆旧址也在封闭施工。
公园怎么改造?“延续城市记忆。”渝中区市政园林局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用6个字概括了目标。比如,挖掘与枇杷山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布局故事小品,打造枇杷山公园历史大事件展示厅。同时,丰富公园观赏性、运动健身、艺术养生和文化创意功能。
在配套方面,公园地面铺装、入口展示更符合巴渝特色中式园林风格,入口处以浮雕展示吊脚楼及枇杷山历史文化。另外,考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等。
原标题:枇杷山公园正在蝶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