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趣的丑角
一组简单的乐器
女演员化妆
演小生的黄代财
传承百年的面具
小院里演亚亚戏,村民围坐在石栏杆上观看。
演出完,75岁的黄代财独自走进房间,背对着门外的人,用纸轻轻擦拭嘴上的口红。抿了抿嘴,侧过身来,将一件件戏服折叠,依次放进行李包:先放入用废旧窗帘剪裁的裙子垫底;再放去重庆主城演出时买的两件绿色女衫和颜色鲜艳的腰带,还有假发;再放师父传下来的、已有百年历史的面具;最后放入一顶黑色帽子,帽檐上用红色、黄色布做的花,是他亲手缝的。
黄代财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亚亚戏屈指可数的演员,演戏62年,原本只是男人才能学的戏,因招不到徒弟,他开始教女人来演……
花旦
这种戏隐喻吉祥如意
几天前,在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6组杨建户家的院坝,上演了一场亚亚戏。
黄代财扮演小生,从行李包中拿出戏服,红色袍子、白色腰带,一件件穿上,最后戴上挂满装饰的帽子。
两名女演员,一个用口红帮他涂唇,一个用红口给他抹脸。
做完这些,黄代财对着停在院坝的拖拉机反光镜,满意地抿了下红唇。
不一会儿,大人抱着小孩,老人拄着拐杖……很快把院坝围满。“苏三妹我走进关王庙哎,见公子呀两眼的泪长抛哟哎,你双手还搂抱哎,你我是呀爱玩人呐,手呀手抱腰哎……”黄代财开唱了。
重庆晚报记者竖起耳朵仔细听,大致能听懂一些。
黄代财说,唱词主要来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综合改编,目前流传下来的完整戏目不多。亚亚戏原名亚戏,意为不是戏的戏。“亚亚”两字,在当地有隐喻吉祥如意的意思,为了顺口,遂称为亚亚戏,只有花旦、老生、丑角、小生4个角色,只需在院落、谷场、古盐道驿站,就可划地为台表演。
黄代财认为,相对于川剧、京剧等,亚亚戏虽有角色、道具、唱腔等元素,但没有过多舞台艺术。
老生
以前在当地是抢手货
亚亚戏,是重庆独有民间戏种,距今有百余年历史,主要流传于云阳县凤鸣镇,在当地凤桥、宝坪、龙角等地也流传些许,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即使居住在云阳县城的不少人,压根就没听说过这种戏。
黄代财是凤鸣镇马轩村人,父亲做生意,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对亚亚戏很感兴趣。在黄代财十二三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亚亚戏第二代传人余启望门下,最初学的是旦角。
黄代财说,亚亚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传男不传女,角色只限学一种。后来,师兄弟相继离开这个行当,实在没人演,迫于无奈下,他把4个角色都学会了,还破例招收了女徒。学戏、唱戏60余年间,他跑完县内江南各乡镇,远至湖北利川。
黄代财说,以前,凡遇红白喜事或节庆盛会,亚亚戏在当地是抢手货。有一次,云阳凤桥有一家做大寿,请他们去演出,但泥溪一家做白事的也来请,两家争执不下,哄抢道具。最后,戏组执行先来后到原则,这才平息了纷争。
丑角
听不懂的认为瞎闹
亚亚戏自产生以来,到黄代财这里是第三代。作为云阳县颇有名气的非遗表演者,他把一生施展才华的梦想寄托在亚亚戏上。闲暇时哼一段唱词,是他的最大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让他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花旦和老生,主要是53岁的聂戴琼和54岁的王立清扮演,都是黄代财带出来的。
本来,花旦应当是男人头戴镶钻花魁、脸施朱粉来扮,但几年前男角成了空白,聂戴琼自告奋勇把空填上了。王立清也因为相同原因,开始了头梳螺髻、脸点黑痣的戏班生活。
聂戴琼和王立清每天唱调,每天背词,戏调子和山歌调子转换着练,早起第一件事是练嗓,临睡前还要温习,家里的电视经常播放戏曲节目。听不懂亚亚戏的邻居,认为她们纯粹是瞎闹。
她俩还有个身份,凤鸣镇凤凰岭社区姐妹舞蹈队成员,50个姐妹伙,由社区妇女主任余中会带头组建。“算是暂且接了班吧,能接多久接多久。”余中会说,比起专业唱戏的人,姐妹们的功底当然很业余,但是,只要把这段文化延续,就算对得起大家的付出。
余中会说,今年凤鸣亚亚戏在云阳各地表演16场,深得村民欢迎。“一边健身,一边传承,何乐而不为?”余中会是这样理解的。
小生
听得懂的掌声雷动
黄代财说,亚亚戏里面最好耍的人物是丑角,戏服有多丑穿多丑,才符合唱戏的身份。
扮演丑角的杨建户,从包里掏出一个红色木面具戴在脸上,只留眼孔露出一双眼睛。他扇了扇手中的烂蒲扇,说:“别小看这面具,哪个都不得卖!”这是黄代财给他的宝贝。
黄代财说,杨建户身高1.5米多,演丑角刚好适合,如果让人高马大的人来扮,他还要数落一两句:“不行,不够丑,丑得不好看!”愿意教杨建户的原因,也在这里。
53岁的杨建户,在村里算是富人,演戏坝子正是他家的,这些年已经成为亚亚戏爱好者聚集地。
其实,杨建户也是后来加入戏班子的,要不是老戏人去世,他不会这么快当上这个角。他组建了凤鸣乐队,把亚亚戏作为重头,加入车车灯、打连厢、舞狮等民间节目。“我尽力嘛,尽量让这出戏不要失传。”杨建户说,只要有人肯拜他为师,绝对毫无保留地教。
3年前,黄代财收了46岁的蒋玉琼为徒,专门负责敲小鼓,要是戏角有事脱不开身,她也顶得上去。
“小时候听父亲说,亚亚戏最早只在张飞庙演出,达官贵人才能听,其他地方还欣赏不了。”蒋玉琼说,在她童年时,父亲讲的过往一直不忘,以至于对亚亚戏情结很深。
“现在镇上、村上举行红白喜事,要是请我们去唱戏,那是相当体面的一件事。”蒋玉琼说,物以稀为贵,不是人人邀请都会去的,前提是唱给懂戏的人听。通常这种人,一定是资格的老云阳人。“唱这种戏,也讲运气,遇缘的人听,无缘的人散。”
对于黄代财来说,一场演出两个多小时,平均每人得到200元左右报酬。但他最看重的,是观众雷动的掌声,这足以说明,对民间戏的尊重,还在。
链接
重庆120余种仪式戏剧
去年,胡天成仪式戏剧陈列室对外开放,深埋于重庆崇山峻岭间的神秘戏剧揭开面纱。通过30年实地走访,如今年过八旬的胡天成在重庆乡村找到120余种仪式戏剧,并形成4万多页手稿。其中,大部分面临着传承问题。
比如酉阳木脸戏,又称鬼脸壳戏,曾盛行于酉秀黔彭土家寨民间,目前以小河镇桃坡村最为正宗。一个戏班少则八九人,多则十五六人。不同场合唱不同曲牌和唱词,祝寿时唱《大孝戏》,生小孩唱《子孙戏》,春节唱《耍戏》。木脸面具是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雕刻而成,表情夸张。这种戏曾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如彭水傩戏,在元明时期形成成熟戏剧,在清代中期得到进一步发展,2009年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戏班,但随着傩戏艺人年迈、离世,存续状态仍旧堪忧。该戏最吸引观众的,是上刀山和火盆舞,因其悠久历史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李琅 吴娟 文 李野 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