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君,38岁,2000年参加工作,曾是一名语文教师,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009年10月,杨利君到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如今是该中心主任。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多年,温婉尔雅的杨利君有双犀利的眼睛和敏锐的鼻子,一些有价值的,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在她的发现和争取下,申报成了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上月,渝中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式公布。此次公布的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我们小时候踢的手工羽毛毽子的制作技艺、记忆中的那碗美味的山城小汤圆的制作技艺,以及古法熬制的火锅底料、传统医药针灸等。
▲杨利君(右二)上门了解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情况
从发现有价值的传统技艺到现场走访、组织材料申报非遗项目,再到评审,这个过程要历时大半年甚至更多时间。申报成为非遗项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保护,杨利君和她的同事想尽了办法……
小巷里的传统手工技艺
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杨利君告诉记者,除了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自己申报以外,干他们那一行,还要有一双发现这些传统技艺的眼睛。
“这次10个项目中,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就是无意中发现的。”杨利君欣喜地告诉记者,2016年在一次十八梯老重庆文化节上,杨利君看到了民间艺人李兴兰和她女儿龚春花用鸡毛、鸵鸟毛等各种颜色鲜艳的动物羽毛做成的毽子。
“中国的毽子运动历史久远,这种毽子不仅美观,而且他们打毽托底布的制作,羽毛的清洗消毒以及一针一线的缝制都是手工操作的。”杨利君和李兴兰母女聊天中,得知李兴兰从事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已40余年,从垫江到渝中区,她已是家族制作手工羽毛毽的第五代传人。杨利君当时留下了李兴兰的联系方式,后来实地去看了看她们的制作过程。
在人和街社区的一个简陋小巷子里,杨利君第一次看到李兴兰母女生产手工羽毛毽的小作坊,“由于这些传统技艺逐渐没落,民间艺人很辛苦,条件很简陋。”杨利君说。不过,从选料到制作,二十几道工序的手工羽毛毽制作,李兴兰一道都没少,“就一块小小的打毽托底布,也要用自己熬制的米糊粘贴、晾干,然后在手工缝制时,加入铜钱和弹性棉。”
杨利君说,李兴兰制作的羽毛毽集“翻转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好,毽托弹性高,形态美观和易于控制”等优点于一身。同时,在技艺手法上运用传统工艺,通过一针一线来展现巴渝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制作文字影像资料进校园
杨利君告诉记者,是否符合申报非遗项目,主要看这个传统技艺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代表一定的地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共同记忆,是否有多年的传承,同时该传统技艺是否走向濒危等。
除了发现,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申报,还需要杨利君甄别和把关。“这次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有四个项目在申报和专家评审的时候被否定了。”杨利君说,比如传统技艺中的饮食,有些不符合老字号要求;比如,有的传统医药申报项目,传承人没有相关的从医资格证等。
记者了解到,如今,渝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46项,其中包括蜀绣和刘氏刺熨疗法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23项市级非遗项目。这46项项目,在杨利君看来个个都是宝贝。
在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文图大厦的杨利君办公室里,一个巨大的铁皮柜里装满这些宝贝的“身份证”——所有渝中区级文化遗产的申报书,每一本申报书里面对该非遗项目的介绍和描述达到近万字。不大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渝中区组织编写的关于蜀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论文集子和课外读本。电脑里还有杨利君和同事拍摄、制作的61分钟的关于蜀绣的整个传统制作过程。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是第一步,我们的重点在保护。”杨利君说,我们会组织这些非遗项目参加各大平台的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些传统技艺。
“我们还会经常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杨利君说。目前,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周要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枇杷山小学、渝中区青少年宫等,让小朋友认识蜀绣、烙画、糖画等。此外,政府对申报成各级非遗的项目还有政策保护支持。
新闻多一点>>
你会自己做毽子吗?
踢毽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只好的毽子对练习者是很重要的。挑选毽子时,一般以踢起的毽子能垂直升降,并在空中顺利翻转一周为好,毽托的直径以2.8厘米为宜,毽托过小虽然在空中翻转容易,但往往不能垂直升降,不易控制,也不便踢出花样;毽托过大,弹性较低,在空中不易翻转,而且拙笨。
毽子羽毛一般以长12至15厘米为宜,羽毛过短不易控制,而过长在空中又不易翻转,毽子羽毛的长短,要视毽托的重量大小配套而定,毽托稍重,羽毛就宜长些,反之就短些。当然也可以从羽毛的长短来定毽托的重量大小。总的要求是以练习者的使用起来方便,易于控制为准。现将几种制作毽子的方法介绍如下:
第一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铜钱一枚(其他眼钱均可),长约5厘米、宽约1厘米的布条两根,棉线60厘米左右。
做法:用剪刀把鸡的羽毛根部剪理整齐,并用四根羽毛向四个不同方向理好,用线在根部捆扎好。
再将两根布条穿在铜钱上,将捆扎好的羽毛插入小孔内,用线连同布条一起捆扎后即能使用(此种毽子美观、大方,适于练习和表演,但不能完成空中捞鱼、捡毽、挂瓶等动作)。
第二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铜钱一枚(也可用其它眼钱代替),比铜钱大一些的布两小块,鸡肋部小绒毛四、五根,棉线60厘米左右。工具:剪刀一把,针一根
做法:用剪刀将两小块布剪彩成比铜钱大一些的圆形,将铜钱放在两片圆形布片中间,用线缝牢。
再在中心缝上几根短绒毛和四根鸡尾部羽毛,尾羽向四个不同方向,象螺旋桨一样,然后用线扎起即成。
第三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鸡、鸭、鹅翅膀的大羽毛一根,铜钱一枚(也可用其它眼钱代替),布两小块,棉线一米。 工具:剪刀一把,针一根
做法:先将铜钱夹在两块布的中间(布要比铜钱略大)。用针线沿铜钱边缘缝牢,然后剪去不需要的部分。再用剪刀将大羽毛从根部剪下一段,长约3厘米左右,将羽毛毛管的一端平均剪为四片(剪开处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再把每片向四面折转,用针线缝在带有铜钱的布上。将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插入管内,即成毽子。此种毽子的羽毛踢坏了,可随时更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