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无问西东》引发高校怀旧情结 这些大学当年也曾在重庆办学
01-25 17:10:28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电影《无问西东》热映,勾起了不少人对那些历史悠久的知名高校的憧憬。你可知道,许多当年的名校,其实都曾在重庆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重庆成为高校内迁的首选目的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共有30余所高校从全国各地迁到重庆。时至今日,你若徜徉在北碚等地,看到那些让人敬仰的大学名称,那段仍存在于西南许多街巷里的记忆,总会让人感慨万分。 

坐标:重庆北碚区双元大道196号迁移

学校:复旦大学旧址

国立复旦大学旧址

国立复旦大学内于右任题字

“那些年,北碚、夏坝、小延安……”

位于北碚区东阳镇夏坝,峡谷边,一栋崭新的黄色两层楼让人眼前一亮,大门上方一块“国立复旦大学”的牌子,告诉路人这就是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于1905年在上海创办的复旦大学,1938年2月内迁北碚,2000多名复旦师生在这里度过了抗战岁月,成为大后方坚强的民主堡垒,夏坝也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并驾齐驱,成为战时后方文化民主的“三坝”之一,有“小延安”之美誉。

在这个风景秀丽、有着江南苏杭之风的地方正式落脚后,在重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复旦以北碚对岸夏坝数百亩土地为校址,开始了它在北碚的8年教学生活。

1940年5月,日机突然轰炸北碚,师生猝不及防,学校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等7名师生不幸遇难。如今,孙寒冰墓已经被迁移到北碚嘉陵江大桥下。 

坐标: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后门迁移

大学:中央大学旧址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

国立中央大学老照片

国立中央大学建于南京,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翻开该校历任校长名录,校长蒋介石的名字赫然在其中。

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随国民政府搬迁至陪都重庆,选址于松林坡,后又陆续在柏溪、成都华西坝、贵阳等地设立分校区,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南京。 

坐标:重庆市渝中区磁器街96号迁移

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

说到东吴大学法学院,也许现代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说到华东政法大学,在中国政法类大学中,却享有盛誉。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在解放碑附近定位“圣爱堂”,一幢八层小楼。房屋顶上,有个十字架标志,那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教会——圣爱堂,抗战时著名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曾西迁到这里。

为何会迁到教堂办学?这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创办历史有关,

1900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于中国苏州的私立大学,但该校董事会却设在上海,最早称为“东吴大学堂”。后来,东吴大学法学院于1915年成立于上海。1900年前后,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在此购房修建“社交会堂”,1943年前后,经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东吴大学法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等资助,在大楼原址重建了礼拜堂。

现在的“圣爱堂”,建筑风格与香港类似,不是平层建筑,而是位于一个大厦内,需乘电梯上八层才能到的教堂。 

坐标:重庆市九龙坡区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迁移

大学: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渝校旧址

1940年,国立交通大学设分校于重庆,选址小龙坎,是为交大渝校。教育界对该校的评价是:“交大研究生教育发源于此,交大航空、造船工程也发端于此,从这里走出了20位院士。”

1939年,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搬迁来渝,度过了6年的烽火岁月。1940年秋,交大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

两年后,重庆分校移址九龙坡,上升为总校,囊括“陆海空”学科门类齐全的工科大学,师生将近2000人,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镇。

交大师生前后在重庆待了将近6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等20位院士,都曾在交大渝校求学。

附:抗战期间部分迁渝高校名单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山东大学

中央政治学校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

私立复旦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

私立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

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

兵工学校

陆军大学

私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