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6月30日开讲 主讲嘉宾:民间博物馆第一人樊建川、“再现圆明园”项目工程师李公立
06-25 15:57:56 来源:上游新闻

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6月30日开讲

主讲嘉宾:民间博物馆第一人樊建川、“再现圆明园”项目工程师李公立

6月30日,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舵爷”、“袍哥”、“ 樊哈儿”的民间博物馆第一人樊建川将来到重庆,为市民讲述重庆兵工遗址上的博物馆。这是由重庆科技馆举办的“科技·人文大讲坛”系列活动之一。除了樊建川外,7月1日科技馆还将邀请到“再现圆明园”项目组核心成员李公立为重庆市民讲述如何用数字科技留住中国人的“乡愁”。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关门弟子,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或将来到重庆科技馆与重庆市民见面。

此次重庆科技馆“文物若有张不老的脸”为题,开展科技·人文大讲坛主题活动,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活动采用网络报名形式,上游新闻用户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讲坛报名,门票数量有限,请尽快报名。

图片1.png

建川博物馆落户重庆九龙坡

在重庆直辖21岁生日的当天,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座修建在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上的遗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

图片2.png

重庆建川博物馆的落成不仅保护重庆抗战文化遗址,更让重庆乃至全国的观众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重庆的抗战文化。6月30日,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将做客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从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了安宁收藏灾难四个方面,与听众分享建川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历程和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对洞体文物修复保护的突破和创新。同时,樊馆长还将带来数量有限的建川博物馆门票在现场赠予听众,让大家有机会第一时间一睹博物馆真容。

用数字科技复原“万园之园”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的今天,数字科技、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给予了敦煌、颐和园、紫禁城这些不可再生的建筑遗产永续的生命和“不老”的容颜。

其中,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率领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将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相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含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

(圆明园数字复原图 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圆明园数字复原图 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圆明园数字复原图 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圆明园数字复原图 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郭黛姮教授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终生从事建筑史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考古发掘信息和文献资料的参考下,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记录圆明园地理环境,以此保证历史精准度。

(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他们不是木工,不是泥瓦匠,却在电脑里艰辛“施工”:细心地描绘建筑模型的线条图,对遗址现场发现的残损石构件进行虚拟拼接,对古代彩画进行复原……

blob.png

(比对还原后五彩斑斓的西洋楼琉璃饰面。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blob.png

(精准的数字模型制作。图片来自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建筑遗产是一个城市的“金色名片”,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乡愁”。

文物若有张不老的脸

blob.png

建筑文物不仅凝聚着民族文化,也寄托着民族情感。重庆科技馆将以“文物若有张不老的脸”为题,开展科技·人文大讲坛主题活动,通过现场讲座、体验活动的方式,介绍科技手段对建筑文物的复原展示,在遗址保护和开放中的文化传承。让公众了解建筑文物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让一个个无价的历史建筑穿越时空,以鲜活、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留住乡愁、保存记忆,更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现场体验活动]

一、3D打印建筑文物

blob.png

用一支在空气中书写的笔,冲破二维纸张的束缚,在三维世界里成为神笔马良,描绘你的建筑梦想,留下文物不老的时光。

参与者将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团队的协助下共同制作完成圆明园及建川博物馆聚落局部模型。

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带您再现圆明园

 blob.png

以我国重大遗址、世界级遗产地——圆明园为对象,将文化遗产内涵与数字场景、增强现实等相结合,带你回到清朝鼎盛时期,感受前所未有的穿越之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