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97岁爷爷40年来做了300多只风筝 不下雨就出门放风筝
09-10 19:41:2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392893560567555.jpg

97岁的康占荣在老伴离去后,放飞风筝寄托思念。

9月10日一早,小雨淅沥。康爷爷担心宝贝风筝被雨淋湿,便没有出门。他是大渡口人,今年97岁。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叫康占荣,更多的人叫他“风筝爷爷”——只要不下雨,一年四季,老人几乎每天都坚持出门放风筝。这一习惯,从1977年退休至今,已保持几十年了。

曹雪芹《风筝》一诗云: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但对于97岁的风筝高手康占荣来说,把握风向和风速乃是他放好风筝的看家本领:风散不散,归不归巢,他一看便知。“游丝一断”也近乎不可能,毕竟他对风筝线可谓如数家珍:涤纶线、轮胎线、合股线,哪种大小的风筝配哪种线,康占荣都能说上一二。即使这样,风筝断线般的生离死别仿佛定数,依旧如期而至。

“我能判断风的来向,也能高高放起不断线的风筝。但与我放风筝的你,却先一步离去,以至于每次放风筝时,都会想起你。我每天坚持出门,有风就放风筝,无风只为记住你。”康占荣口中的“你”,正是他挚爱的妻子,贾文芳。 

让我记起你的东西不多了,能留一个是一个

康爷爷家住大渡口区金色世纪小区,头发花白,但精神仍矍铄。

和妻子的结婚证是康爷爷的宝贝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到达他的住所时,他正坐在一张弹簧床上,仔细翻阅着一本《养生必读》。一本书,一个放大镜,一个放着老歌的小音箱,陪伴着康爷爷度过这有雨的一天。这也是老人在很多下雨的日子,最日常的消遣。

康爷爷的弹簧床上,铺着一条老式的毛巾被,上面印着的“大渡口区首届老年运动会/纪念/一九八七年十月”三行红字格外鲜艳。老人平日里落座时,会有意避开字。

老伴走后留下的一张床单,康爷爷一直按原样放在床上

为何如此?“我怕字遭坐脏了。”康爷爷爱惜地摸了摸“纪念”二字,“这是文芳当初在打麻将比赛上,给我赢的奖品。”“让我记起你的东西不多了,能留一个是一个。以前我做风筝,她就坐在这张床上,边打毛线边看我做。”

老伴贾文芳去世后,留给康爷爷的纪念物品确实不多,二人唯一保存下来的合影,来自结婚证上的登记照。而康爷爷手中这本书,也是贾婆婆生前常看的。薄薄的一本册子,因时常翻看,书边角早已卷起,但书页却干净得未见一点脏污,爱惜程度可见一斑。

闲暇时,康爷爷翻开家中的老像本,回忆他和老伴一起走过的幸福时光。

言谈间的寒暄与询问,康爷爷对答如流,思维敏捷,观其动作神态,丝毫不像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上次我来,康爷爷还在吃硬胡豆,吃苹果。”一旁的松青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牙口很好,腿脚灵便,不仅爬楼梯不需要拐杖,连记性都还很不错。

康爷爷称,他有五儿三女,每个儿女如今的住址和家人,老人都记得一清二楚:“上一次是小女儿和女婿买了水果和大米来看我,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了。”说起去世老伴,老人记忆有些混乱了如此好的记性和清晰的思维,只要说及老伴贾文芳的去世,康爷爷的记忆时间线明显开始有些混乱了。被问及去世的老伴,康爷爷面露哀伤,“文芳年轻的时候就有高血压,老了就更不行了,10年前(实为20年——记者注)就去世了……”

年轻时康爷爷是重钢的轧钢工,他扎出的钢轨铺在成渝铁路线上。

“是2008年去世的吗?”面对提问,老人连忙摇头,否定得很快:“不不不,是1998年,她去世前还瘫痪了。”记者轻声告诉康爷爷,1998年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但康爷爷仍充耳不闻,陷入回忆中:“文芳1936年生的,72岁就离开了,想起以前她和我一起做风筝,她拿线把我捡的废料一针一针缝到一起,我就在坐在她旁边劈竹篾,架骨架……”

或许,对于一个97岁老人来说,老伴的离去让这20年的光阴流逝得格外缓慢,连每日必做之事——做风筝、放风筝,都无法填补完孤单的闲暇时间,所以记忆只好让时间再短,再短一点。 

风筝材料很低廉,思妻情意却绵绵

康爷爷做的风筝并不像传统的风筝匠人那么精致,讲究“扎、糊、绘、放”。他的材料极环保,大多来自他平时拾得的废旧物品。小区时效已过的横幅,丢弃的烂风筝,轻便的废布经他巧手,便有一个基本的风筝雏形。虽然风筝面用料不考究,绘制的图案却有自己的一番创作。

墙角里堆放着康爷爷制作的300多只风筝

康爷爷在家中整理自己制作的风筝,不用的风筝都是仔细打包。

吃竹子的大熊猫,展翅的老鹰,翱翔的燕子……没有专业的画法,颜料也是最普通的水粉甚至是墨水,但画出来的动物却颇有几番神韵。

除了绘制图案,康爷爷这些手工风筝还很讲究配色,虽然风筝面料源自废旧的横幅,但康爷爷会用“拼色”来让风筝的样子变得美观:在用线缝制风筝面时,有意在绿横幅和红横幅的中间,用黄色横幅岔开,甚至别出心裁地用红色横幅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当成是拼色风筝的“尾巴”,“这样放到天上才好看!”

自1977年从重钢轧钢厂退休后,康爷爷40年间制作出了300多只风筝。眼前这只用红色横幅废料做出的风筝,便是他最新作品——外观看上去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粗糙也是没法子,因为近年康爷爷都不再绘图了: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尽管去年4月做了手术,眼睛却也不像原先那般方便。

康爷爷的每只风筝都是用废旧材料做成,制作的每个步骤他都很认真。他说,只有把风筝做好,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每只制作好的风筝,康爷爷都会仔细调试,做到结实耐用。

不过被问到这种风筝能否放飞时,康爷爷却很自信,还带有点赌气:“当然可以,我做的风筝,我自己全部放起来过,都飞得高。”说到这里,康爷爷的眼神有些黯淡,因为关于“飞不飞得起来”这个问题,他的老伴贾婆婆原来也问过,甚至质疑过他的风筝面太重,线带不动。

“她一边怀疑我做的风筝,一边又要帮我缝风筝面。”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原来上班每个月90元的工资,但是我想要1块3一米的,当时最好的哈弗风筝线,她都支持我,舍得让我买100米。”康爷爷说,原来贾婆婆虽然不爱出门,但也会陪他一起去放风筝。朝天门、磁器口、人民大礼堂…..这些地方都遍布两位老人的足迹。“后来,她瘫痪了,我就放了风筝回来给她摆今天发生的事,她听了会高兴很多。”

康爷爷告诉记者,原来做风筝是他看见别人放风筝很好玩,只把风筝当成一个消遣工具。但自妻子离世后,只要一放风筝,他就会想起贾婆婆陪伴自己的往事,“做风筝一是可以活动一下手脚,放风筝也能锻炼身体;二是我现在记性越来越不好了,我怕我忘记她,每天放一次风筝,我就能多记她一次。”康爷爷说,他想多放几年风筝,再多记贾婆婆几年。 

“风筝爷爷”有个心愿:希望重庆建风筝展览馆

康爷爷家中的墙壁上,贴了许多照片:有的是他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也有的是和“筝友”的合照。“现在这些人都联系不上,找不到了。”看着照片,康爷爷有点惋惜,“再也找不到陪我一起放风筝的人了。”

康爷爷拿着风筝外出放飞时,总会引来旁人的目光。

2012年1月,康爷爷在朝天门广场放飞风筝。

只要天晴有风,康爷爷都会外出放风筝。

说起未来的愿望,康爷爷表示,他希望重庆能建一个风筝展览馆。至于理由,也是朴素而简单:“这样我在里面就可以发现和我一样喜欢风筝的朋友了,也可以看花样更多的风筝。”说罢,他兴致勃勃地展示了他认为以后可以放进展览馆的风筝转轴,这也是他的独门秘器。

康爷爷用废弃广告布制作的风筝。

康爷爷说,这个不锈钢的风筝转轴比记者年龄都大,是用来放大风筝的,小的转轴,是放小风筝的。细心的他甚至为大转轴安装了一条可以背在肩上的带子,“万一放的时候拿不动了,可以背起来省点力。”采访结束时,雨已渐歇。康爷爷又准备拉着自己的小蓝车出门了,小车里竖放着卷好的风筝,自制的风筝转轴也被他稳妥地装进袋子里,这也是老人每日必做的“功课”。“有风的时候,我就把风筝放起来,没风的时候,我拉着它,就当是负重锻炼了。”康爷爷说,他会坚持到他走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见习记者 周荞/文 首席记者 冉文/图、视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