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农民版画村的“毕加索”们
10-02 20:39:4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村民们像上班一样在画室里潜心作画

小圆圈内横着两点、竖着一点,横竖分别代表眼和嘴,蓝底白纹的桌布上,随着画笔游走,一只野猪脑袋就这么呈现在了模板上。

执笔的叫周志厚,古稀老者,小学文化。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他,经过两年努力,在綦江永新镇上厂村变得小有名气,作品还被三峡博物馆收藏。在村里,还有10多名村民和他一样,喜欢画画,画的都是农民版画。

△村民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在村委会门口合影留念

“画家”

綦江永新镇上厂村,距离主城区百余公里。900米海拔,名副其实的深山,一处条石农房简单改造后,最左侧一间,10余㎡的活动空间,成为了全村10多位农民共用的画室。

10月1日,农闲时节,除了招呼偶尔到访的游客,“画家”们更多时候是埋头作画。

方桌长4米宽1.5米,矗立于画室中央,铺着蓝底白纹桌布。墙面上打上钉子,挂着画好的画作,各种型号的画笔,斜插着放在蒸桶形状的收纳桶里。

73岁的周志厚,德高望重的他被推选为画室班长。更多时候,他自称为“学生画”或是“农民画”,意为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伴随“沙沙沙”的声音,铅笔在泡沫模板上素描勾勒。河边抓螃蟹的孩子、綦江河畔拉船的纤夫,甚至躲野猪的刺猬,记忆中的场景,都成了画作的源泉。

彭书珍是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她正在创作的《拉船》,不仅有船头的掌舵手,船舱的石头,激起的浪花,甚至还有岸边的成荫的绿树,水中的鱼、乌龟和青蛙。

农民

△70岁的彭书珍画起画来一丝不苟

△将自己的作品用于生活石屋装饰别有一番韵味

△村民聂如容高兴地展示自己被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作品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当地制作版画有悠久的历史。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案,涂上颜料,然后把纸压板子上,拓印成画。

1983年,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在綦江文化馆工作的李毅力在当地农村推广版画。30多年过去了,农民版画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李毅力却发现,画农民版画的竟没有一个草根农民。为此,李毅力选择前往位于古剑山深处的上厂村,教农民版画。

至今李毅力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和村民交流时,得到的反馈是,大半生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把地种好就行了,毕竟画不能当饭吃。

吃闭门羹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李毅力没有气馁。没想到第二次,便有不少农民饶有兴趣主动拿起了画笔,包括说出“画不能当饭吃”的周志厚,还有年逾八旬的周志广。

“大师”

△67岁的聂如帮正为版画上色

△50岁的聂如容画画总有些奇思妙想

没有绘画基础,画什么成了难题,李毅力告诉他们,不受思维禁锢,脑海中想啥就画啥,看见啥就画啥,大家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于是,每到农闲时节,村民“画家”们便来到画室。徒步出行,近的10来分钟,远的超一个小时。67岁的聂如帮清楚地记得,刚拿画笔的那阵,手都在抖。

放牧、插秧、收割……画工娴熟的同时,农村生活的场景,被逐一呈现在了画作上。

杂草深处的猪窝中,母猪的两只前脚跨了出来,猪崽们围绕四周,旁边是一只虎视眈眈的狼——这是周志厚正在创作的画作。他说名字还没想好,寓意美好的自然环境需要保护。

两年时间,除了两幅作品被三峡博物馆、10幅被重庆美术馆收藏外,版画给周志厚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每笔进账,都被周志厚清清楚楚地记载于笔记本上。

“尤其最近几个月,几乎每个月都能卖1万元左右。”说这话时,周志厚喜上眉梢,一旁的李毅力竖起大拇指,称他们为大师。“加上双引号差不多,名不副实。”周志厚笑着。

△村民们特别喜欢面对自己村庄的一草一物画画

“毕加索”

在李毅力的眼中,彭书珍农民画家中最有才气的。“她的画朴实自然,不受‘专业技法’约束,打破常规,颜色搭配大胆,表现夸张,正是毕加索等大师追求的‘返璞归真’风格。”

△村民们装框售卖的版画

70岁的彭书珍,因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她连学堂门都未曾踏过。每次完成画作,就连签名都需要周志厚帮忙才能完成。

如今,出了“画家”的上厂村,也变身艺术村,村里把画室打造成乡村旅游点,游客可以在画室体验版画创作过程。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临走时买的土特产,就是农民版画。

56岁的村支书蔡春其,土生土长的上厂村人,迄今已当了3届村长、7届村支书。

用蔡春其的话说就是,村民们最初学画,也是抱着好耍的态度,说白了就纯粹是想在农闲时节找点事做,久而久之,竟想不到一个农民的画也有人喜欢,而且愿意出钱购买。

“画画不仅能当饭吃,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蔡春其介绍,过去村民农闲时间就是打牌搓麻将,现在村里的画室就像城里的老年大学,相互见面聊的都是版画。

蔡春其也积极加入进来。其中,《游乐场》连续卖出去两幅,有了超千元的收益。

△彭婆婆正用手机与欲购买自己版画的游客讨价

△67岁的聂如帮与自己刚建造的版画农庄合影留念多高兴

新闻延展>>

复制上厂村模式

“以前,我们都不懂啥叫艺术。”81岁的周志广说,通过加入到版画队伍的亲身经历,自己现在真正懂得了老师(李毅力)“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解释。

采访中记者得知,场地有限,上厂村正考虑将画室进行一定规模的扩大,以帮助更多的留守村民增加收入。版画带来的人气,村庄重新闹热了起来,农家乐也应运而生。

△学会画画的村民舒永洋把自家大门也变成了一扇版画之门

△不少村民开起了版画农家乐

△年近80岁的周志广画秃了几十支画笔

据周志厚透露,两个儿子外出务工,每年都要拿钱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这两年,版画帮我增加了收入,我更是不得要了。”

记者从綦江宣传部获悉,今年,当地已启动“农民版画回农村”计划,将上厂村农民画室的模式复制到更多村镇。

其中,在东溪古镇等乡村旅游景区,更是建立起农民版画合作社,以创作、销售、培训、体验、游学等方式,打造版画旅游特色项目,带动乡村振兴。

△村民正在复制刻印版画

△村民展示自己刚制作完成的版画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郑友 钟志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