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桥村村民在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
毕桥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之后。
昨(10月31日)天,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暨迎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动员会在垫江召开。市政府副市长潘毅琴出席会议并讲话。目前,重庆市38个涉农区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均已通过市级验收,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5有标准”,提出全国验收申请。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投入,加快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强治理工作监管力度,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29.2亿余元,清运处理农村日常生活垃圾282.49万余吨,行政村有效治理比例达到95%以上,受益村民1085万余人,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知晓率为96.74%、满意率为92.5%。
相关新闻>>
垃圾变积分 可到超市优惠兑商品
昨天一早,在距垫江县城10公里的沙坪镇毕桥村,不少村民的院坝和路边开满了鲜花,为深秋宁静整洁的村庄平添出春意。
记者走进院坝发现,最惹眼的却不是花草,而是规矩地摆在门口的几个垃圾桶,屋前屋后没有脏乱差的影子。围绕村里转上一圈,栋栋精致小洋楼门口,都有相同的配置。
“可回收的垃圾能变成积分,没人乱扔了,还可以去超市兑东西。”蒋婆婆说,“以前河沟、树上到处挂起垃圾,现在看不到了!”
这不是特例。垫江县城市管理局农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垫江在市里支持下,探索农村垃圾治理当中的一个缩影。
小妙招 垃圾可当钱去超市兑东西
昨天,刚到毕桥村的休闲小广场,记者就被一个超市招牌吸引住——“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兑换超市”,旁人解释就是“把垃圾变成积分,凭积分换东西”。
在村民蒋学碧家里,他给记者展示了积分卡。她说一年下来,能在超市兑换好几百块钱的东西。
当天早上,蒋学碧的邻居黄婆婆,将家里1个月积累的纸壳和矿泉水瓶子,拿到村里的废品收购点兑换成15.5个积分。她拿着废品收购点开具的凭据,到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兑换超市,将积分累计到自己的积分卡里。黄婆婆买了一袋米、一把面、一瓶食用油,一下用掉114.5个积分。超市收银人员告诉记者,相当于1块钱一个积分,黄婆婆花了卖废品赚来的114.5元。
别小看这个超市,记者在场的10来分钟里,村民接二连三地来,小超市的收银人员还忙不过来。
多优惠 积分换东西享受批发价
如何提高村民的积极性?积分换东西,里头还有门道。
记者根据价签计算,如果黄婆婆直接掏现金购买,一共要掏122元。换句话说,她省下了7元钱。按照一个积分1块钱计算,超市的大米用积分换可省4元,即使是小到一包泡面也要便宜0.5元。
商品差价谁来补?毕桥村党支部书记胡华亮告诉记者,积分兑换东西享受的是批发价,而村里“以租金代补”形式,不收取超市门面租金和水电费。
平时,村里每户的纸壳、塑料瓶并不多,堆积起来拿到城区卖又麻烦,关键是卖不到几个钱,所以村民嫌麻烦随手一扔,长期下来造成村里环境脏乱差。
“现在顺手捡来就在村里边积分,舍不得扔了。”按照黄婆婆的说法,大家愿意在村里兑积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1块钱1个积分算,村里价格更有优势。“算下来一斤要比外头贵几毛钱。”
大改变 河沟里的垃圾“消失”了
沙坪镇毕桥村,有一条无名河流穿村而过,大雨时河里要涨大水。
以前,村民家清理的垃圾,不管可不可以回收,有的堆在屋前,隔断时间就付之一炬。而临河的村民,将垃圾统统倒进河里,连河边的树上,都挂着白色方便袋等,过路都要捂着鼻子,更别提在河边忙农活。
“以前没地方倒,要么烧要么倒河里冲走。”蒋学碧说,“现在不一样,到处都是干净的,想乱倒也不好意思了!”
就这样,村里开始环境整治后,尤其是积分制的实行,河里的垃圾逐渐“消失”。
现在,村民家里都配有统一的垃圾桶,也已经习惯搜集起来再倒进村里的集中垃圾箱,极少有人再乱倒垃圾。全县的28个垃圾中转站,基本覆盖完26个镇街。
除了基础设施的配置,村民也行动起来,将家禽用围网圈起来养,村里小道和院坝上基本看不到畜禽排泄物。
算下来,毕桥村每户村民1个月只缴1元钱,就能维持村里公共区域的保洁费用。“收多少村里自己定。”垫江县城管局农治办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毕桥村一年12元,也有的村一个月缴5元。
啥效果 城里人回村里来住了
毕桥村的改变,在垫江不是特例。
离毕桥村不远的新民镇明月村,便道和屋前屋后干净整洁,一栋栋小白楼掩映在竹林间。在竹林边,一栋正在修建的小楼房将要完工。
路边一村民告诉记者,修房子的是一个姓罗的村民。早些年,因为人耿直,出门打工被人相中,在上海承接小工程起家,现在已经是多年的老板。“他在村里带出来10多个老板。”该村民说,现在退休了决定在农村老家修栋房子清闲养老,“真没想到他也要回来生活。”
这种情况在毕桥村同样存在。村民卓树良告诉记者,村里有3家人在县城有房子,但他们基本都在村里住,习惯早晚在村里散散步。
“你看嘛,再过几年,村里的变化还要大。”卓树良很有信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