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间高三教室望出去,云雾环绕,层峦叠翠。教室里很安静,阳光温柔地投射进来,只听得到窗外的树叶摇曳和孩子们在点字板上戳出不同组合凸点的声音。
6月2日,特殊教育学校复课。位于南山上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有全市唯一一个视障学生高考班,17名高三学生全部到齐。这些孩子们患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残疾,有一半是全盲。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自信、沉着地准备这一场特殊的“高考”。
他们用双手“读”试卷
6月4日下午,17个孩子正在做化学复习试卷。有的学生需要把鼻尖凑到试卷上才能看到题目,有的学生需要把手当眼睛,摸着试卷来“读”一道道题。一张普通的试卷翻译成盲文,有足足二十页。
这一届高三班,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清风班”,取自“清风明月好时光”。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望不见明月,但能感知清风。
教室里后排堆满了厚厚的辅导书和同学们做过的习题。特殊厚牛皮纸制作的盲文教材有好几斤重,上面有不计其数密密麻麻的小点,由于多次长时间触摸,有的页码已被摸破甚至摸穿。
化学老师喻小刚已带过17届毕业生。他深知,经历了十多年寒窗苦读,高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大检验,对视障孩子来说同样如此。他细心地为每个学生批改、点评试卷,鼓励大家:“只要沉着应对,考试时把平时所学发挥出来,就没什么问题!”
下课后,班主任老师曾艳苹为孩子们测体温,许久未见的同学们戴着口罩,隔着课桌亲热地聊天。邬舜仙拍拍好朋友的肩,开玩笑地说:“咿,怎么感觉你长胖了,估计重了有10斤吧!”大家都欢乐地笑了起来。
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孩子们的心态
墙上“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日期还停留在疫情之前。原定3月底举行的全国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因新冠疫情延迟。鉴于其特殊性,目前尚未公布具体时间。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副校长朱晓凌从事特教工作已30余年,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介绍说,2月10日开始网课教学,孩子们在家复习。按照市教委统一要求,6月2日,第一批学生复课,高三毕业班从全国各地返校,17人全部到齐。学校采取了严格的健康检查、消毒等措施,复学第一课也是强调疫情防控。
之前孩子们复习得差不多了,进行过多次摸底考试,也做好了高考的准备,现在,面对未知的考试时间,有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于是现在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如何调节高考班学生的心态——若是一直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容易导致消极情绪;若是过于放松,又不利于备考。
既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松懈。
学校决定,本周回校后,初期依然采取网课模式,让学生们先适应久别的校园生活。下周开始进入全面复习,采取个性化教学,加强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对于课程不会过于密集安排,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调适。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月学校也会开展一些密度不大的活动,帮考生放松身心,做到张弛有度。比如举办小型艺术节,让喜欢音乐的孩子们唱卡拉OK,或者是诗朗诵,展示才艺。再组织一次远足,到空气清新的野外走走,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在大自然中放松。
艰难但快乐的求学路
作为重庆唯一的视障学校,相比普通学生,这群视力受损,甚至是全盲的孩子的求学之路更为艰辛。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普通的梦想,“考上大学”。
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白娜是个漂亮的乌兹别克族小姑娘。这几年,每学期开学,都是家人把她送到机场,托付给机场工作人员,引导她上飞机。到了重庆后,再自己打车或是学校生活阿姨来接。“完全没有问题,大家都很乐意帮助我。”她轻轻地笑着,温柔地说,悦耳的声音像夜莺一样动听。这次开学由于疫情原因,妈妈提前两天将她送到了重庆。
白娜喜欢听音乐,想报考长春大学。她对即将来到的高考非常淡然,“该复习的都复习了,现在就是多做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做好一切准备后,不管什么结果,我都没有遗憾。”
邬舜仙轻快地走在绚丽的彩虹操场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甚至不用盲杖,不用搀扶,都可以在校园里行走。上天为这个长相清秀、性格活泼的男孩子关上了窗,却打开了另一扇门。灵敏的听觉和聪慧的大脑,让他和其他孩子并没多大区别。这个“学霸”兴趣爱好很多,排箫、萨克斯、古诗词,还熟悉各种编程语言,甚至设计了一款有趣的小游戏和欣赏古诗词的小程序。
尽管成绩已经很好,疫情期间在家复习时,邬舜仙依然疯狂做题,复习了一轮又一轮。如今回到了学校,他反而沉静多了,更多是思考未来大学里的规划。邬舜仙的目标也是长春大学。这是视障孩子的“北大清华”,专业最齐全。他准备选择针灸推拿专业,并打算再辅修其他譬如计算机、汉语言文学专业。
数学老师慕林坤说,视障孩子学习起来的难度大得多,比如很多数学习题,孩子们只能心算,无法在纸上呈现。解一道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用盲文来呈现,往往一张纸都不够。之前在家上网课,他通过QQ语音把题目发给学生们。上个月,出了几套盲文试卷,邮寄到学生家里。
此前因疫情开设的“空中课堂”,视障孩子也比其他孩子困难更多——大量盲文作业、试卷、复习资料只能通过语音、拍照批改和发送。不过师生们很快开通并熟悉了语音直播、录音推送、群在线辅导、拍照录音作业反馈……6门课,6位老师,17个学生,6个群,电脑、手机、平板齐上阵,QQ、微信、钉钉,多管齐下。没有盲文试卷,老师们就制作电子试卷,寻找音频资源,把录音发到微信群、QQ群、钉钉群里,让孩子们可以无限次回听;无法面批作业,就请家长帮忙拍照,让孩子发语音。
上大学将打开人生新的一扇窗
由于受身体等条件限制,很多视障人士读完初中或职高后就去工作,有机会参加高考的并不多。班里的17个孩子,个个都很珍视这次机会。
“17个孩子复习状态都很好,都很有希望考上大学。”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慕林坤说,这次考试因疫情延期,给大家的复习时间非常充分,对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会。
虽然疫情带来了一些变化,但朱晓凌对于学生们的能力相当放心。学校连续多年升学率都是100%,唯有几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孩子成绩稍微弱一点,“但我们老师会和他们一起努力,圆他们的大学梦!”
目前视障学生可以报考的主要是山东滨州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长春特殊教育学院等高等学府,虽然可选择的专业并不多,主要有针灸推拿、康复、音乐专业,但有的大学已开始尝试,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以特教专业形式收录进去,然后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选择更多融合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英语、心理学等,和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
曾经有学生问朱晓凌:“为什么我要去读大学?读了以后不照样是当按摩师?”她告诉学生,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第二,就算是同样从事按摩工作,读了大学以后可能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病理上分析清楚。
她认为,对视障孩子们来说,考上大学,可以大大增强他们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自信心。孩子自己以及家长,可能整个家庭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如果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而大学毕业以后,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多,可选择工作的范围更大。比如可以到一些医院,或学校从事医生或教师相关的工作。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她看来,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回归”,“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孩子真正能够回归社会,跟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一样地生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