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秋毫不犯的历史 万盛九旬老人捐赠珍贵柴票
07-29 21:32:54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7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万盛博物馆获悉,近日,一位92岁老人将自己珍藏70余年的一枚柴票(一种用于兑换木柴的票据)捐赠给博物馆。该馆馆长令狐克强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秋毫不犯的历史物证”。

▲孙龙英手持“新区借柴证”。 (万盛博物馆供图)

这枚巴掌大小的柴票为何珍贵呢?令狐克强说,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收获这件藏品,很有意义,“此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秋毫不犯、纪律严明和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历史物证,存世量少,获捐这件藏品非常难得。”

记者看到,柴票顶部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新区借柴证”字样。椭圆形麦穗图案的两侧是双勾“柴票”两个大字,正中图案套印“壹佰斤”三个阴刻小字,并加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地行政委员会之章”红色方形章,图章下印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的字样。

▲“新区借柴证”正面。(万盛博物馆供图)

柴票捐赠者、万盛经开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孙龙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出生于湖南,1948年进入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历史系学习。求学期间,他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参与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革命运动。1949年,他投笔从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一名战士。是年10月1日,西南服务团正式离开总团部所在地南京,跋山涉水,挺近西南,为解放、接管、建设大西南服务。

“从南京乘坐火车到武汉后,我们从汉口步行南下,到达常德后沿着川湘公路步行来到重庆。”谈起往事,孙龙英有些激动,“西南服务团中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不少都是富裕人家子弟,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行李、粮食步行100里路,脚板上打起血泡,但几乎没人抱怨。”

▲“新区借柴证”背面。 (万盛博物馆供图)

当时,孙龙英在二支队一大队一中队的军事联络组担任联络员,负责打前站、安排宿营等任务。由于工作需要,他持有战地行政委员会印制发行的柴票。“从常德开始,我们开始使用柴票和老百姓交换木柴,用于烧水做饭。”孙龙英称,一张柴票可以和老百姓交换100斤木柴,老百姓拿着柴票可以找地方政府兑换粮食。

面对这些青春的面孔,沿途很多百姓都拒收柴票,执意要将木柴送给西南服务团战士,这被孙龙英等人拒绝了。“老百姓都很欢迎解放军,每到一个地方,我们总会和老百姓联欢。”孙龙英笑称。

1949年12月底,孙龙英和部分西南服务团战士抵达重庆。因行军结束,部队宣布柴票作废。他在征得部队首长同意后留下几枚作纪念。经过70余年风雨,至今仅存一枚。

最近,孙龙英撰写西南服务团团史材料时,从一个日记本中偶然发现了这枚柴票,便萌生了将其捐赠给博物馆,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想法。

令狐克强说,7月31日,万盛博物馆将为孙龙英颁发收藏证书,并在合适时机展出柴票。

原标题: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秋毫不犯的历史 万盛九旬老人捐赠珍贵柴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