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重庆大学的周绪红院士获科技突出贡献奖。
周绪红院士在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领域研发成果国际领先,广泛应用于卡塔尔、科威特等30多个国家和国内广东、重庆等省市的300余项工程,近3年新增产值152.45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带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要用中国的技术 修建更高更好的摩天大楼
平日里,周绪红院士每天都爱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重大校园内,他喜欢这样“轻装上阵”,不会有拥挤的交通,还可以锻炼身体。
在今年的智博会上,周绪红院士向大家展示了中国首个足尺实体6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视频。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多层房屋是安全可靠的,将推动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以前,在大学里学建筑时,教材里有摩天大楼的图片和内容。但是真正的摩天大楼是什么样子,从来没见过。”周绪红说,后来有机会出国做访问学者,看到国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后他十分震撼。在那时,他就暗暗立誓,一定要用我们中国自己的技术,修建更高更好的摩天大楼。
100多次地震模拟试验 建筑依然屹立不倒
“在之前,国内和国外都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国内的试验足尺‘模型’只有3层。”周绪红院士介绍,6月的那次试验,为世界首次6层足尺并 “双向”地震动输入的振动台试验,试验是水平横纵两个方向输入地震波,能模拟出更复杂的真实地震情况,并且是这类试验中世界上高宽比最大的一个建筑。
周绪红院士表示,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房屋从低层向多高层发展,那么就必须解决两大技术问题,一个是抗震,一个防火,而这个试验就是针对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在试验中,模拟汶川Wolong波、El Centro波和人工波,对该建筑进行试验,经过前后100余次地震的模拟,该建筑物仍然屹立不倒。
周绪红院士坦言,当地震达到8度时,能明显看到房屋在剧烈的晃动,停止实验后,他们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发现里面有些墙板开裂了,部分螺钉连接有松动,但都是非常正常的试验现象,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周绪红院士说。
未来建筑什么样?能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
9月22日下午,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新建造·新建筑”2020装配式建筑与新材料创新应用发展研讨会的现场采访了周绪红院士。
周绪红院士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房屋用钢量低、自重轻、装配效率高、人工投入少。生产和施工过程均为干作业,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排放小,且房屋品质易保证,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装配式绿色建筑。
“未来的建筑就是以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的绿色建筑,包括生产、施工过程的绿色化和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绿色化。”周绪红院士说。
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这项技术可节省四到五成混凝土,综合成本基本持平;与传统的钢结构相比,可节省用钢量三到四成,综合成本降低三成左右。“搞土木工程就要重实践、讲应用。”周绪红说,未来他希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的建筑,也希望他的技术被更多人采用,能在中国的农村、小镇得到广泛的运用。
另外,他还设想将智能化加到建筑中来,比如一些拧螺钉和焊接的施工工作繁重枯燥,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同时,未来太阳能和风能设备可以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将随着房屋建设进行一体化修建,这些房子就可以白天蓄能,电能完全可以由房子自给自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实习生 刘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