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春天里的答卷|第一书记 尽锐出战
04-15 08:21:3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重要提醒!春天里的答卷,海报。(6195324)-20210415074802.jpg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在重庆,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精准选派5800个驻乡驻村工作队、5.71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到一线奋战,真正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1.png

第一书记杨宗升:

洞渣变废为宝 巧破脱贫村“空壳计”

1 尽锐出战】第一书记(分离图)微信图片(6192670)-20210415063120.jpg

△杨宗升(左一)在渣场协调工作。

蜿蜒的乌江穿过武隆山区,又西斜南下抵达江口镇。沿江口镇西侧的高坡,一路往上就是荆竹坝村。

几年前,渝怀铁路复线的隧道施工,掘出数万立方“烫手”的废渣,不仅影响荆竹坝村的村容村貌,还埋下滑坡隐患。

如何让废渣变成资源以换取真金白银?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宗升的统筹推进下,巨量的废渣竟变废为宝,为集体经济创收利润约30万元。

就地取材 隧道洞渣变废为宝

渝怀铁路复线工程板桃隧道,在荆竹坝村白房子村民小组。隧道施工掘出的洞渣,日积月累堆成了山包。

“当废料闲置太可惜了!”杨宗升介绍说,“废料越堆越高,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杨宗升是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底由武隆区财政局派出。到村后,他与村支两委积极规划全村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计划,针对性地制定了项目建设库。

2018年时,水泥、砂石料等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建设项目因成本上的考虑未能按期开工,部分农村公路甚至没有施工单位投标。

荆竹坝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仅农村公路一项建设,估算要4万立方米砂石料。加上乌江天险的阻隔,绕道运送砂石料进荆竹坝村,耗费的成本更高。

因当地属喀斯特地貌,掘出的洞渣含泥量低、硬度高,非常适合加工为砂石料。

如果就地取材,将废渣加工成砂石料,能减少运费、降低成本、省出时间,大幅降低建设风险,保证基础设施的扶贫项目顺利推进。

“是个一举多得的项目。”杨宗升说,这样一来,不仅村里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原料有保障,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缓解安全隐患。

荆竹坝村虽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但因为地偏路远、坡多土瘠、交通条件差,村集体经济因缺支撑项目几乎为零。

尽快推进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破解“空壳村”难题是杨宗升心底最大的盘算。当年9月,引入的合作加工方带资金入场,不起眼的废渣似乎马上就可变成“金钵钵”。

经测算,集体加工砂石料每立方毛利润在20元左右,1万立方米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可利用废渣有5万立方米。

项目推进 不顺心事一波接一波

按照分工,村支两委负责协调中铁项目部提供场地及弃渣的使用;杨宗升负责协调国土、环保等部门其他手续等的办理和推进。

在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后,场地开始建设。可眼看要创收的项目,却在这时被按下了“暂停键”:区环保局、区纪监委接到群众多次反映扬尘问题,对该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为保证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渣场及时停止了生产,并请环保公司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然而,项目要取得环评报告,必须要先开办工商营业执照,再办理项目备案证。

“加工类的项目暂停办营业执照。”杨宗升说,项目推进走进了死胡同,但只好转求其他解决路径。之后,项目还遇到了环评批文申请、启动资金等问题,一些村民开始打退堂鼓:“杨书记,算了,这个太麻烦了,搞不成。”

还好,杨宗升都没有放弃,并在坚持中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

渣场见效 为村集体带利30万元

“好事多磨,还是干成了!”杨宗升说,2019年10月后,项目在多部门的支持下走向正轨,试加工几个月。次年下半年,渣场满负荷运转了近半年。

目前,荆竹坝村不再是“空壳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突破,不仅集体借资部分已全部还清,还实现集体利润约30万元。

在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上,刘光明及杨遂林在该项目务工总收入均超万元。同时,项目正常运行后基础设施改善带动贫困户改善人居环境及交通道路条件直接受益户约99户。

接下来,根据全村的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入户路改造,废渣加工设备有望继续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渣料加工的设备是现成的。”杨宗升说,下一步村里修建高速路等,又会有不小体量的渣料,村集体又可借此增收。

现在的荆竹坝村,较之从前大为变样:一是扶贫攻坚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完成公路硬化约23km,完成运动场改造约700平方米,完成村会议室改扩建项目,完成人居环境项目投资约113万元。

第一书记杨云:

一年穿破五双鞋 带领贫困户脱贫

1 尽锐出战】第一书记(分离图)微信图片(6192673)-20210415063207.jpg

△杨云(右)走村入户摸底调查。

“苦熬”没出路,“苦干”结硕果。

这是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第一书记杨云写的一篇扶贫手记标题,也是他扎根夜力坪村工作三年的最深感受。

丰都县三建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而夜力坪村是三建乡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全村630户中有125户是建卡贫困户。

为让夜力坪村从“没出路”到“结硕果”,杨云带领村民们一起“苦干”,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5000余元。

2019年底,夜力坪村未脱贫户全部提前脱贫。

他一年走破五双鞋找“穷根”

2018年9月,杨云被原市质监局派驻到夜力坪村担任第一书记,结果还没到夜力坪村就被“拦”在了半路上。

“当时山上正在修路,车开不上去。”杨云说,自己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才到夜力坪村。而也就是在这一个小时的爬坡上坎中,杨云爱上了这里。

杨云从小生活在开州区的大山里,是个“农村娃”。丰都县三建乡境内80%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陡坡为主,夜力坪村更是位于山顶的位置,三面都是悬崖。再次回到大山,杨云说,这是“回家的感觉”。

在杨云眼中,这个“新家”很美。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一大片金黄色的梯田。此时,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是一个贫困村?杨云决定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找到“穷根”。于是,走山路成了杨云的工作日常。

调查结果让杨云心头沉甸甸的:村里没有产业,村民只是种些水稻玉米,经济收入普遍偏低;125户贫困户,其中80%因病致贫,有的长年卧床,负债累累。

找到“穷根”后,杨云每天走的路更多了,四处奔波联系和协调。一年时间,他穿破了五双鞋,瘦了十几斤。

他是敢啃“硬骨头”的贴心人

2019年年初,夜力坪村还有15户未脱贫建卡贫困户。这是摆在杨云面前最难啃的“硬骨头”。

“再难啃也要啃!”杨云没有丝毫畏惧。驻村半年,杨云发现这里越来越有家的感觉,村民们勤劳、善良,就像家人一样。

而在村民们眼中,这个乐观开朗的“农村娃”早已是他们的“贴心人”。

“要不是杨书记,我可能到现在都直不起腰杆来。”52岁的廖宗贵每次说到杨云,都心怀感激。8年前,他右小腿受伤折断,因没钱放弃了治疗,被认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从此靠拐杖一瘸一拐行走。

2019年底,杨云通过民政救助帮廖宗贵申请到了免费假肢。经过训练后,廖宗贵甩掉了拐杖,可以正常行走。如今,廖宗贵做起了小五金生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从早忙到晚停不下来的“大忙人”

“时间根本不够用!”杨云说,在村里,每天一早醒来就要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一直要忙活到深夜才能休息。但杨云没有抱怨过一句。因为他欣喜地看到,村里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他就是个‘大忙人’,一忙起来就停不下来。”70多岁的孙思烈说,杨云第一次上门时,自己因为连受挫折而提不起精神,也不愿和他说话。

然而,让孙思烈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越不理杨云,他上门的次数反而越频繁。在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上门过程中,杨云帮孙思烈落实了低保和残疾救助政策。后来,孙思烈提出想要种一片杨梅园,杨云又帮助他咨询、考察,并通过市市场监管局结对帮扶人购买回了100株优质浙江杨梅树苗。

2019年底,15户未脱贫户全部脱贫,夜力坪村提前实现了脱贫。

如今,夜力坪村已拥有油茶、青脆李、笋竹、水稻等“四朵金花”,夜力坪菜籽油和大米成为三建乡电商平台的招牌产品。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39万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