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头戴甲胄、身配玉链、手持“神剑” ……重庆小田溪“巴族统治者墓”出土文物首聚
04-17 16:16:1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jpg

在如今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北面,有一条宽数米的小田溪。小田溪与乌江交汇形成的一级台地两岸,在近40年里,先后发掘出数百件战国巴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12号墓出土的66件套(158件)高规格随葬品,为人们揭开了巴国王族后裔、当时巴族统治者的衣食住行。

头戴甲胄、身配玉链、手持玉剑、编钟为乐、俎豆千秋……一件件精美的巴族王室随葬品,随着4月17日《神秘的巴国》展览开展,首次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齐聚一堂,揭开了这名巴族统治者的神秘面纱。

头戴甲胄

巴人勇武精神贯穿一生

2.jpg

“甲胄”,初看到这个词语,许多人都会觉得陌生,可当你站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之中时,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功能——类似于如今“钢盔”一样,对头部起到保护作用。

“因此,从通俗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数千年前的‘钢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

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如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重庆市考古所,全程独立完成了对这座巴族统治者墓葬的发掘工作。

白九江说,当时的钢盔并不是像现在一样直接戴在头顶。在佩戴甲胄之前,人们往往会在头上先穿戴上一层皮质的帽子,再将甲胄戴于头顶。

“它更多的作用,是保护头顶附近的位置不被敌人伤害。”白九江介绍。

这样的配备,在当时的巴族,并不常见,往往只有族群的领袖,才拥有这样精良的防护设备。

在甲胄出土的12号墓中,除了一顶成年人穿戴的甲胄,还有一个专门给小孩子打造的小号“头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巴人勇武的精神,是从他们孩提时代就已经融入了血脉之中,一直延续到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白九江说。

身配玉链

手持“神剑”工艺早已失传

3.jpg

同样在12号墓中,还出土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玉组配。

这套玉组配属于四仰璜组配,主要构件有玉璧、玉珩、玉环、玉璜、双龙形玉饰、玉鸟形牙饰、桃形玉饰、玉珠、玉管、蜻蜓眼、玛瑙等。

白九江说,这套玉组配的发现,成为了巴文化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套完整玉组配,它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尊贵。

此外,在这座墓葬中,一把工艺早已失传的战国斑纹铜柳叶剑,更是彰显了这名巴族统治者的地位。

4.jpg

白九江说,当年这把柳叶剑出土的时候依然锋利无比,完全不像在地下埋葬了2000多年。为了弄清青铜剑的铸造材料和工艺,考古队决定将剑送到科技部门检测,可一位专家在剑身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整个事件被迫暂停了。

当时发现在这把青铜剑的剑身上居然有镀铬的痕迹,专家解释说,在金属器物镀铬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而现代镀铬技术是18世纪由德国人发明的。

为什么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墓中会出现镀铬的青铜剑,难道这是一把“穿越”的“神剑”?

为了揭开这些谜题,考古队决定立刻将青铜剑送到北京,由权威机构进行系统的检测。

在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对青铜剑进行了几十种测试,最终认定剑身上的镀铬,是用一种物理的方法镀上去的,这种工艺早已失传,就算现代科技发达,仍然无法复制出来。

俎豆千秋

秋葵田螺蚂蚁卵都是贵族桌上美食

5.jpg

商周时期,王室贵族礼仪活动中会常用到铜俎(承托器),它往往会与铜豆(盛食器)形成固定搭配,由此形成了意思为世代受人敬奉的“俎豆千秋”成语。

在涪陵小田溪,同样也出土了这样的巴族贵族餐具组合。

白九江说,俎的用途很广,既是直接载牲的盛食器,也是承放各种器皿的承托器。

而豆是盛食器,主要盛放肉酱、腌菜等一类食物。

除此之外,虽然当时的巴人还没有“筷子”,但是他们已经使用上了青铜做成的“夹子”,用来夹取食物。

那么这套餐具里装着什么样的食物呢?考古专家们用史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据《周礼·醢人》记载:“醢人掌四豆之实……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蠃醢、脾析、醓醢、蜃、蚳醢、豚拍、鱼醢。”

这些生僻字组成的食物名称究竟具体是什么呢?

葵菹是秋葵的腌菜或者酸菜、蠃醢是田螺肉酱、脾析是碎切的牛肚、醓醢是蚌肉酱、蜃是蛤蜊、蚳醢是蚂蚁卵酱、豚拍是小猪仔肩胛肉、鱼醢是鱼肉酱。

白九江说,在当时小田溪铜豆出土时,里面还附着了鱼醢(鱼肉酱)的痕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