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优化全国科技创新版图,这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重庆,近年来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升到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排名中跻身百强;
《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中跻身百强。
……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重庆阔步向前。
聚资源、建平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壮主体、强技术,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优环境、促改革,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正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院士领衔在渝组建工作室,把团队和项目带到重庆
关键词:聚资源
大量高端先进的创新要素资源和平台设施,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支撑。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创新要素云集之地。创新要素云集,才能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两江协同创新区,风景秀丽的明月湖畔,微风暖,花香浓。
坐落于此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二期科研用房。
“团队规模快速扩大,现有的过渡用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就盼着新的科研用房能早日投入使用。”5月14日,看着眼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场景,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兴奋地说。
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确立了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5个与重庆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均由院士领衔带团队,建设院士领衔加柔性人才、专聘人才的科研队伍,带着项目到重庆来。
长期从事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研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是新材料方向的领衔院士。如今,他把超过一半的团队成员都放在了重庆。
短短两年时间,从当初筹建新机构的两个人,到如今200多人的团队,这样的发展速度是韩恺没想到的。如今,他相信这支队伍很快还会进一步扩大。
将北理工的先进技术成果与重庆的产业相结合,他们已推进10余项科研成果在渝转化。
从“初来乍到”到“融入”、再到“协同”,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与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资源引进,《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推动我市累计签约引进91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
引进的同时,“一城多园”模式不断丰富完善,重庆各类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培育。
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两江协同创新区吸引西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国家高新区、市级高新区和各类特色园区,也在不断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的步伐。
此外,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运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落户……一系列国家级政策利好和创新平台,正助推重庆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洼地”,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不足70平方米的实验室“深藏不露”,是我国首个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关键词:强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技术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要靠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内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联合微电子),有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实验室。看起不显眼,来头却很大,可谓“深藏不露”——这是全国首个能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走进实验室,你会发现,这里每天都有很多硅光芯片在测试台上经受着严苛的“考验”。实验室里还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自动测试系统,可以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对硅光芯片进行自动化测试。
硅光芯片是将硅光材料和器件通过特殊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传输带宽高等特点。作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硅基光电子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大国抢先布局的重点。
2020年5月,联合微电子面向全球发布了180nm全套硅光工艺PDK,标志着其具备了硅基光电子领域全流程自主工艺能力,并正式开始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务。
在已建成的8吋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基础上,今年,联合微电子还计划建成12吋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形成硅光成套工艺、三维集成工艺、高端CIS工艺及封装测试服务能力。
创新决胜未来。近年来,重庆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补齐创新链,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依托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不断增强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十三五”时期,重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和55.7%。
全球最小间距显示屏、高速硅基光电子芯片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镁合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重庆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庆贡献。
从看人脸色“吃饭”到当家做主,“咬定研发不放松”让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壮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形成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变速器生产企业之一,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青山工业)将研发和生产重心放在新产品上。DCT(双离合变速器)项目,就是青山工业对未来押上的重要“筹码”。
随着DCT项目生产节奏加快,今年7月,其生产的第100万台DCT(双离合变速器)即将下线。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过去,青山工业靠微型汽车变速器解决了员工的“吃饭”问题,但微型汽车变速器的技术是个“舶来品”,看人脸色“吃饭”,总不是个滋味。
而且,企业的产品结构太单一,含金量更高的轿车变速器,以及技术含量更高的自动挡变速器,自己没有掌握技术,造不了。
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之后,青山工业与市内外的高校和企业展开系列合作,每年坚持拿出销售总收入的5%甚至10%投入研发,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的突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在55%以上。
当家做主的青山工业,从一家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研发生产型企业,在大数据智能化的浪潮下,更是以“咬定研发不放松”的态度,加紧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的变速器研发,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重庆把握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深度用力,注重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互补与竞合,围绕科技型企业各个发展阶段“需求链”构建由资金、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组成的“供应链”,加快引育科技型企业。
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26371家,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重庆OTC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650家,科技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不仅是企业在行动。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市ESI排名前1%的学科累计47个,其中2个排名前1‰。12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累计建成“协同创新中心”48个,重庆高校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重庆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72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知识价值换来“真金白银”,立竿见影显成效解企业燃眉之急
关键词:优环境
创新的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良好发展环境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土壤。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合力,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重庆微客巴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客巴巴)是一家深耕“支付+”领域的科技创业公司,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微客巴巴也遇到很多困难,如市场营销渠道拓展费用高、研发投入资金缺乏等。
尽管在新三板上市,但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渠道市场并不活跃,而他们更拿不出像样的“家当”去作抵押贷款。
“技术更新、扩大规模,当时大概有两三百万的资金需求,可跑了好几家银行申请贷款,都因我们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遭到拒绝。”企业发展后续资金没有保障,发展动力不足,让微客巴巴创始人、董事长彭必银成天焦头烂额。
2017年7月中旬,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探索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解决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无需任何抵押,微客巴巴很快就拿到了240万元的贷款,且执行基准利率。立竿见影显成效,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当年的产值较2016年增长29.41%,利润总额增加281.81%。
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打开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之门。近三年,微客巴巴共获得126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进一步实现做大做强。
近年来,重庆持续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打造孵化平台载体。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77家,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987家;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遴选20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为5021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6.63亿元。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279个次,金额近160亿元;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设备9972台(套),打造“易智网”建设“线上+线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深化川渝科技合作。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和高校联盟,共同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策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这片创新的热土,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蔚然成风。
当前,重庆正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诚然,重庆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短板,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完备顺畅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破局。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
面向“十四五”,重庆将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形成科技创新的共识和合力,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数读>>>
截至目前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升到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32件;
签约引进91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
科技型企业26371家,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
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47个;
为5021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6.63亿元;
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279个次、金额近160亿元
数据来源: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