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我市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到2035年,力争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要求,体现“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重庆应如何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如何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5月19日,重庆日报邀请相关部门、区县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从要素集聚、产业引领、科技服务、创新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主持记者:
张亦筑 陈钧
访谈嘉宾: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罗蔺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何平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陈军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肖庆华
科技创新“施工图”已经绘就
科技部门压实责任打头阵、当先锋
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点专项,着眼产业变革方向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以产业清单、技术清单、项目清单方式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陈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以全会的形式科学统筹、系统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抓手务实、意义重大。”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军表示,科技创新“施工图”已经绘就,科技部门要压实责任打头阵、当先锋,锚定主方向、主目标狠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表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有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战略平台,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创新引擎。
围绕打造科技创新战略平台,市科技局将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推动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生成体系。
“重庆要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必须拥有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一流创新型企业。”他表示,围绕培育优势创新力量,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立足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注入新活力。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集聚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市场主体。
他谈到,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源于基础研究。围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市科技局将启动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在我市有基础优势的领域,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原始创新的突破。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点专项,着眼产业变革方向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以产业清单、技术清单、项目清单方式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筑牢我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此外,优化创新生态是主任务,好的环境才能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陈军表示,围绕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市科技局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 助科技工作者做贡献》若干措施,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以改革释放创新第一活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情。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一企一策”定制化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打造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持续增强创新生态虹吸力,聚众智、汇众力、创众业。
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打造重庆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力量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围绕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出台并发布了四个“金凤凰”10条政策,将提高政策的吸引力、知晓率、获得感,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肖庆华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表示,5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这是科学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科学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下一步,科学城将科学布局、精准落子,咬住目标、持续用力,着力“铸魂”“建城”“搭台”“筑巢”“引凤”,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努力打造重庆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力量。
围绕“体现科学味、彰显科技范”持续积蓄创新动能,科学城将融入科学元素,打造科学场景,布局科学装置,增强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我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运;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一期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运。下一步,科学城还将着力增强基础性研究的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
在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科学城目前已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将围绕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加大高水平科研院所引育力度,加速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在推动高校深度参与科学城建设方面,科学城目前拥有28所高校院所、20余万大学师生,已签约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27个,其中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已投入使用。将进一步统筹用好科学城综合资源和大学城科教资源,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校地合作项目,支持引导高校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此外,围绕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命科学、高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科学城将布局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入驻,开展高水平创新活动,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为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在科学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科学城将进一步优化创新孵化载体,建设科学谷等孵化集群,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中试熟化基地;细化科技金融服务,启动科技金融街等建设,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提质扩面,支持银行依规设立科技支行,让金融更好地为科技赋能。
目前,科学城围绕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出台并发布了四个“金凤凰”10条政策,将提高政策的吸引力、知晓率、获得感,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坚持科技、人文、生态有机统一,打造科学大道、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等标志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进一步营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良好环境。
做好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篇文章
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
重点在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和航空航天8个产业方向,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罗蔺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蔺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是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新区将加快优化创新平台布局,一方面,做好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四篇文章,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做好已引进的35所大院大所落地服务,加快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建设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另一方面,统筹推动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科创平台建设,带动两江新区各园区、各板块创新发展,让科技创新协同发力、联动发展。
“产业是两江新区的一大优势。两江新区将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突出产业创新示范,努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他表示,一方面,重点在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和航空航天8个产业方向,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依托鱼复、水土、龙兴等产业园区打造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创新走廊,提高产业发展能级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加快智慧金融、智慧会展、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建设,深化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应用示范,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做靓重庆智慧之城名片。
此外,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两江新区将支持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园区校区厂区“三区融合”,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为研发、实验、孵化、生产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实施大孵化器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重点产品和技术产业化步伐。依托两江天府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支持企业和院所实现科技成果两地转化。突出抓好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和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畅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让更多科技成果尽早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还将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罗蔺介绍,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海内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配套,营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环境,为创新主体生产生活提供供需适配的个性化服务。提供开放式平台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试错发展、迭代技术、完善产业链。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营造尊重创新精神、尊重创新劳动、保护创新成果、宽容创新失败的良好氛围。
建设“四智”平台和环重科院创新生态圈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重庆落地转化
力争未来5年,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的重大成果落地转化100项以上,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5万家,累计实现技术交易服务额达300亿元以上。
何平
“重科院作为市属综合性科研院所,将以制定和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建设易智网、重科智谷、重科智库、重科智能制造‘四智’平台和环重科院创新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何平表示。
着眼于建设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大平台,易智网将着力打造1个易智网线上平台,建设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2个线下服务基地,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建设17个分支基地,做好技术成果摆渡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重庆落地转化。力争未来5年,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的重大成果落地转化100项以上,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5万家,累计实现技术交易服务额达300亿元以上。
着眼于建设重庆科技服务业新高地,重科智谷将聚焦大数据、数字经济、智能化等领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协同沙坪坝区等重点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组建种子投资基金等多层次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新增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备案众创空间,引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着眼于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重科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平台将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开展整体解决方案和核心工程能力研发,建设1个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和若干市级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先进连接、激光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测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同时,与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市大数据研发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资源数据库和中新国际数据通道科技资源数据库,为重庆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提供支撑。
着眼于建设全国知名的地方科技智库,重科智库将依托落户重科院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重庆分院,建好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重科智库),针对双城经济圈、科创中心和科学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开展重大战略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着眼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圈,环重科院创新生态圈将深化与两江新区合作共建,以重科院为“圆点”、3公里范围为半径,集聚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氛围、创新服务四大要素,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四类平台,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技术资源不断集聚、科技企业高速成长、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体系。
“我们还将加快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相关重大项目,推进与重庆高新区、沙坪坝区的科学城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实施好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科学城建设重大项目‘易智网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中心’建设,推进9个子项目按期在科学城各园区落地,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贡献力量。”何平表示。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重报圆桌会:科技资源 有效聚集起来 创新主体 充分活跃起来 创新引擎 全速运转起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