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今年7月以来,涪陵龙头港发出的集装箱中,多了一种粉末状的特种砂浆。它可用于建筑防水、墙砖填缝等。大批“涪陵造”特种砂浆,顺江而下,10多天后就会出现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建筑超市货架上。
涪陵出产的特种砂浆能叩开长三角市场大门,背后是近年来涪陵智能建造产业从技术驱动、到项目创新、再到产业生态培育的“三级跳”。
智能建造引来9个国内外团队,获批108项专利
2020年,涪陵区相关单位与立邦公司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建筑产业化特种砂浆研发中心,目前已有十几个成熟产品面市。
砂浆在建筑中看起来并不太起眼,涪陵为何如此“大动干戈”?涪陵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他们不仅仅是要打造某一种产品,而是通过全产业链的技术含量提升,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智能建造产业。
为此,涪陵区以“两院”(智能建造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院)为依托,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套技术、标准规范、工法工艺等8大重点领域开展工作,推进地方标准及技术落地,研发投入累计达到4.26亿元。全区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套技术、标准规范、工法工艺等8大重点领域申报专利179项(含发明专利35项),其中108项专利已获国家授权。
2017年起,涪陵举全区之力,由区领导带队主动寻求技术支持。自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赵顺增等9个国内外研发团队,先后落户涪陵。
今年,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调研智能建造相关工作时指出,涪陵区要坚持走好“科创+”“绿色+”发展路子、加快构建“1+2+8+N”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王志杰还带队两次到深圳招商引资,与香港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深度交流,达成合作协议。
示范项目获批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今年7月,涪陵绿地·秋月台项目获批全国首批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8月,该项目推动智能施工推进基于BIM的智慧工地策划,又被住建部列入全国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涪陵实地走访。走进项目工地,最明显的感受是整洁:没有乱飞的灰尘,没有随意堆放的建材,预制混凝土内墙板表面平整均匀,内部结构密致。
为啥有这样的效果?记者获悉,该项目高层住宅装配率达65%,全程采用BIM技术,可达到1:1的“数字孪生”。通过数字建筑模型,小到一根钢筋、一根水管都能精确定位。项目平均6天建好一层,且建筑单位承诺外墙和主体结构50年零渗漏。
这些项目的高效率、高质量正在显现,但成本如何?涪陵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绿地·秋月台项目为例,现场浇筑测算成本为每平方米1768元;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1702元,同时碳排放减少23.04%。
目前,涪陵全区已完工和在建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超过1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上下游联动的智能产业链正在发力
涪陵从政策制定层面开始,整合了上游有龙头、中游有集群,下游有市场和技术输出的智能产业链。
2017年-2021年,涪陵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1规划10大支持”的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逐步形成。
大业科技集团负责人表示,近5年来,集团全力打造了涪陵区中科大厦等3个项目(区外还有项目)。其中涉及许多创新技术、工法,往往需要专家论证。每次,涪陵区都主动出面帮他们联系专家组织论证、专人帮交材料、跑流程。
目前,区内龙头企业大业科技集团不仅参与牵头编制重庆市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还开发了六大系列70多款高性能绿色低碳建材产品,并与涪陵行业内十强企业达成首批免费技术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涪陵正力争实现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推动形成2-3家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培育上市企业1-2家的目标。
为此,涪陵快马加鞭。硬件方面,川东船舶钢结构加工基地已完成改造升级,年产能可达5万吨;荔枝乌江村生产基地已投产;珍溪PC部品部件配套原材料矿山基地已建成;西安皇家金雨皇家高性能门窗基地已经落地投产……
“软件”方面,涪陵拟借助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建造研究中心(HKCRC)、重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资源,在涪陵成立“智能建造研究院”,整合行业内外优势资源,以产业思维为导向,以智能建造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生态。
原标题:技术驱动 项目创新 产业生态培育 涪陵智能建造产业实现“三级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