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消息,大概没人想到,国产剧的一次惊艳之笔,是一群00后小朋友演绎的《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经87版电视剧演绎后,已成一代人心中的神作,之后几次翻拍,皆好评寥寥。
然而,小戏骨版《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播出后不久,手机视频客户端点击量过亿,剧中梨花带雨的黛玉,温润练达的宝钗,泼辣飞扬的王熙凤……精致的扮装,眼波流转。有人说,看着看着忘记是小孩子演的了,还有人因此翻出《红楼梦》重温。网络上,该剧评分高达9.3分,凭借对经典作品的神还原,虏获了大批粉丝。
为什么这些稚子孩童能驾驭起这些高难度角色?演技与台词功底如何炼成?作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我们和总导演潘礼平聊了聊,他记得拍摄时,暑热逼人,戏服拧出了水;一帮10岁左右的孩子,用整天的时间去磨几分钟的戏。
好评背后,也有质疑——让儿童演成人角色是一种拔苗助长。潘礼平觉得,这只是在演戏,在搞一种艺术形式,对小孩儿而言是努力专业的表演。“他们通过演戏,心智更成熟、意志更坚强了。”
交谈中,潘礼平对这些涌向孩子们的名气颇为警惕,“年少成名不一定有益,希望他们有平常心,还是那份赤子之心。”
小戏骨版《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小演员初生牛犊不怕虎
剥洋葱:你意识到《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火了吗?对此有心理预期吗?
潘礼平:剧上了热搜,这几天假期电话、微信应接不暇。其实我在看成片时就坐不住了,激动得说话都想站起来,就知道这部剧肯定能产生不同的反响。
小戏骨是个“奇葩”,市面上少见,表演也不错,87版电视剧又经典,结合《红楼梦》巨著这么强大的IP,不是说我们本身做得有多好,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剥洋葱:你曾公开表示,不会翻拍《红楼梦》。
潘礼平:我是说过这话,总体来讲,感觉《红楼梦》基调还是有些消极,黛玉葬花也好、后面红楼一梦也好,萧瑟。还有情爱的戏,不是很合适(儿童)。
但团队同事们很想拍,他们找的角度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条线,我看了剧本觉得挺好的。它很有现实教育意义,一个是要看得见有穷人,红楼的小姐公子们有闲情逸致,煮螃蟹、对对联,生活无忧。现实生活中条件好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是看不见有穷人的、或者看见了熟视无睹,这样就很危险。
第二是看得起穷人,《红楼梦》里有对刘姥姥好的,到最后落魄时反而得到了穷人的帮助。选这个角度,对儿童有意义。
剥洋葱:所以在拍这部戏时,儿童的接受程度是你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潘礼平:对,我讲小戏骨是必须要“讲政治”的,意思是里面演员是小孩,受众里也会有很多是小孩。这不像成人版的《红楼梦》,小孩的受众占比不大。让小孩子来演,他的同龄人就会比较感兴趣,那么你必须考虑到小孩的接受,要给他们正确的导向。
剥洋葱:《红楼梦》是个经典,87版电视剧是很多人心中的回忆,之后的翻拍口碑都不是特别好,你和小戏骨团队做这部剧时,压力大吗?
潘礼平:谈不上压力,初生牛犊不怕虎。它不像那种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关注度高了期望也就高。
对小戏骨,大家就像对弱势群体一样,一帮小孩演戏,观众不会有多大的期待。你做得不好,没引起注意,他们连看都不看;做得好了反映热烈。这可以叫做弱势群体在“造反”,造反成了,很厉害;没成,也没人注意。
剥洋葱:剧中的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被网友称作神还原87版,当初为什么要按照87版来拍?
潘礼平:因为87版影响最大,是把曹雪芹的原著变成影视剧搞得最好的,我们传承经典,就是找精华。
87版《红楼梦》剧照。
“他们内心也有大人的一面”
剥洋葱:你个人对《红楼梦》很感兴趣吗?
潘礼平:其实相比之前拍的《白蛇传》等剧,《红楼梦》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但决定拍摄后,我们团队的执行导演们,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大家很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包括向红学会、欧阳奋强老师求教。
剥洋葱:小演员们需要通读一遍《红楼梦》吗?
潘礼平:没有,他们要把《红楼梦》好好读一遍,那肯定要几年的时间,而且也读不懂。《红楼梦》文学水平很高,但它也接地气,讲生活里的故事,里面的人际关系、生活场景、人物故事,我们导演组很详细地把需要拍的部分拆分、拆碎,讲到小孩们都能听懂、能理解。多个执行导演,分头去给不同角色的孩子开小灶讲戏。
剥洋葱: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王熙凤和刘姥姥之间有一场经典的对戏,演戏的小孩大都10岁左右,他们会理解这其中人情世故的微妙关系吗?
潘礼平:能理解。现在的小孩,说句实话,我们懂的,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懂。和他们讲剧情、讲人际关系,他们其实都理解。外界以为他们还一点大,比较幼稚,那只是你看到的表面。服化道一做,他样子变成了大人,我武断一点儿说,他们内心也有大人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有些小孩很大程度上,是有天分的,没法儿解释,有些东西教是教不出来的。
剥洋葱:这些孩子是怎么被挑选出来的?
潘礼平:大面积从全国甄选。《红楼梦》需要的演员多,时间又比较紧,我们挑选时侧重有一定表演经历的,经历过镜头,经历过拍摄场面,不至于很紧张,心理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基础。
剥洋葱:宝黛钗等重要角色人选,需要费些功夫吧?
潘礼平:是。比如黛玉,一开始我的想法是演黛玉的小孩要苗条一点,脸型得瘦、稍微尖一些。实际最后小黛玉脸是圆圆的,没那么伤感,所以当时我是犹豫的。但后来看到,她沉迷得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陷进黛玉的味道里,很入戏,我觉得能成。
宝玉更难挑,当时看到一个小孩子挺合适,但后面他时间对不上很遗憾。又选了一些,一直都没有合适的。
现在出演的小宝玉,从4岁开始练武术,受了不少罪。我们一开始挑他,想让他在另一部戏里演郭靖,都排练郭靖好几个月排得很好了,但是《射雕》的版权没有谈定,没法儿拍了。良心剧组,除了对得起观众,也得考虑这些孩子,我跟导演组讲,哪怕他形象气质和宝玉差距大,能调教就尽量调教出来。可以看得出他越演到后面就越自然了。
有的时候,一个角色试十几个人,好在中国不缺人。
小演员在拍戏间歇休息。
拍摄前三四个月反复排练
剥洋葱:你觉得小黛玉入戏比较深?
潘礼平:小孩不太受干扰,他一旦进入角色,以为自己就是那个人物。我们开玩笑说是容易“洗脑”成功。
小黛玉进入拍摄环境,穿着那个服装,她就认为自己是林黛玉了。我感觉到拍摄期间,在生活中,和我们打招呼,她都是林黛玉气质,说话也是那个语调,表情也是那种表情。
剥洋葱:有些人分析过87版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性格,觉得黛玉这个角色对她后面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小孩子演黛玉,演完后角色的抽离,你怎么处理?
潘礼平:她戏一演完,那天我当面提醒家长,带她出去玩儿,让她一点点回到活蹦乱跳的样子,不要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
我们也和孩子说,拍戏中她沉醉在这个角色里,是有上进心,对演戏认真,但这个事情做完后,就是一次艺术之旅结束了。
另外,小孩不像成人演员,对林黛玉理解得那么深刻透彻。对小孩来说,角色感觉是若有若无的,更多是那一时的情绪化表达,儿童的天性还是很强大的,过后不让她再想这个,去演新的角色,去玩儿别的,也就把黛玉这个角色慢慢丢掉了。
剥洋葱:网友们都很惊讶于小黛玉、小宝钗表演时的眼神流转,台词功底。
潘礼平:一方面,小孩的模仿能力强,她们不断地看87版原剧。另一方面,就是导演组不停地调试,把她们往角色情景里推,讲戏说戏。
其实我们跟剧组最大的区别,就是排练时间比较长。成人剧组可能不怎么排练,就上妆去拍了,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剧组在准备服化道、场地时,小孩子们就在排练,有的角色三四个月,有的两三个月,反复地看原剧、比较自己,不知道重复多少遍。
他们下的功夫很深,一定要排练过关了,联排审定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精准了,才去上妆拍摄,就和演习完去上战场一样。
潘礼平。
剥洋葱:服化道上,虽然是cosplay了87版,但仍感觉比较精良,这上面成本有多少?
潘礼平:这一直是我们内部争论的焦点。大家提出要控制成本,不然戏亏本。我算是力排众议,这部戏是我心里的年度大戏,也是向最有名的经典致敬,就要不惜代价。
我们向87版买了版权,服装道具配饰都向前辈们学习。虽说拍的是网剧,但几乎就是用电影的规格在做,在横店等专业的影视城拍。其实拍网剧不太会用,像杀鸡用宰牛刀,但我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这种配置。
剥洋葱:会给小演员们片酬吗?
潘礼平:小演员的片酬谈不上,因为我们本身是以公益为主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意思一下,奖励一下,给个几百、一两千、两三千,但不可能更多了。
剥洋葱:不少网友会拿这些小演员的演技和那些领千万片酬的当红小鲜肉去比较。你觉得呢?
潘礼平:成人影视剧我没多少发言权,有的是偶像派,有的是实力派吧,实力派可能会更加注重于演艺的水平。但总体来讲,小孩跟大人是不可比的,大人的水平还是高很多。
要让小孩变成一个老戏骨,那就有点违反自然规律,他们更多是一种模仿。理解剧情后,有一种自然、天然的表达,但他们还很难做到用艺术去表演。
大家会形成这个舆论,可能还是对当下片酬太高的一种看法吧,不是说小戏骨们演技有多高超。
小戏骨版《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小演员。图片来自网络
年少成名不一定有益
剥洋葱:拍摄中,孩子们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潘礼平:拍摄是在七八月份最热的时候,当时在石家庄正定荣国府,游客也多闹哄哄,身上要出几身汗,像水洗一样。戏服全部湿透,小孩子化妆没多久,就被汗潮掉了,很煎熬。但就是这种环境,每天他们都安下心来静静地去磨那几分钟的戏,真的是铁打的演员。
剥洋葱:做这部戏,和你之前拍小戏骨版《白蛇传》、《刘三姐》有什么不一样吗?
潘礼平:体量大很多,这个片子两百多分钟,有台词的演员几十个,服化道、场地要求也高。几场群戏,调度那么多小孩子还是很有难度的。
剥洋葱: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表演?
潘礼平:元妃省亲那段。这是我的年龄所决定的,那一段是很中国社会的缩影。而且小演员元春演得也很好,那么大的场面,她不紧张,大人都很难做到。情绪的拿捏,看到亲人的情感起伏,又要控制住身份的威严,太难演了。
剥洋葱:有人质疑,小戏骨版《红楼梦》是一种以儿童成熟化表演为噱头的娱乐形式,你怎么看?
潘礼平:说是噱头也好,不是也好,做小戏骨就是为大家打开另一扇窗户,带来另一种欣赏性的美感。至于说它是成熟化也好,怎么也罢,都是在玩儿概念。它带给大家到底是什么心理感受,观众最清楚。
剥洋葱:《白蛇传》、《刘三姐》到现在《红楼梦》,让儿童演一些成人角色,对小演员来说,是一种刻意拔苗助长吗?
潘礼平:是个争议。但我觉得,这不是说让儿童去做成人的事,他是在演戏,在搞一种艺术形式,对他而言是努力专业的表演。
另外,这些戏都是优秀经典,里面的人物,里面的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都是正面的。他们通过演戏,心智更成熟、意志更坚强了。里面当然也会有反面角色,但他也知道,这是个坏人,心里面去批判不好的做法。
剥洋葱:你认为小戏骨团队是在打造童星吗?
潘礼平:我们不是打造童星,实际上是打击童星。
我知道最近大家都很喜欢他们,微博网络上是称赞,还有了粉丝,都在捧。小孩子,肯定飘飘然。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给他们一些教育。昨天我还在小演员的群里写了一段话,让他们不要忘了做小戏骨的目的是干什么。
我和他们讲,你们长大以后有的不一定走演艺道路,可以当科学家什么的,做什么都好,但要有价值。走演戏这条路,也不要停留在当明星上,而是从小戏骨变成大戏骨、老戏骨。
热闹了,诱惑多了,心就乱了。年少成名不一定对他们以后有益。要做有价值的事,有价值的人,不要去搞什么追名逐利的东西。如果确实爱表演,那就在表演方面用心,哪怕只有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别人都不会遗忘。
原标题:小戏骨版《红楼梦》总导演:我们不是打造童星,是打击童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