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游带团11年 游客专门从美国飞西安参加其婚礼
10-08 08:25:15 来源:新京报

昨日,导游彭雯正在故宫给外国游客讲解。

新京报消息,今年35岁的彭雯做英文导游已经11年了。这个国庆节,她带着25位外国游客畅游着北京。每次就算带团再忙,她也会坚持写“带团日记”,并用照片记录每个团里游客的微笑。

回顾这些年的职业生涯,她觉得自己得到的远多于自己的付出,曾经有一位游客后来从美国飞到西安参加她的婚礼,每次送别时,很多外国游客会和她相拥而泣。她时常觉得,这是一份能够观察不同文化交汇的职业,也是一扇传递中国文化的窗口。

妙答时常震惊老外

10月7日上午,故宫内外依旧熙熙攘攘。身穿白色上衣的彭雯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引导着25名美国游客迈过了午门。接下来的3天,她将继续带着他们游览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十三陵等六个景区。

“很多老外刚从天安门走到端门就以为已经把故宫逛完了,”彭雯笑着说,“当他们得知逛完故宫还要两个小时的时候,满脸都是惊诧。”

太和殿、保和殿、储秀宫,相比起这些景点的背景资料,彭雯更愿意告诉眼前这些异国客人的是,建造这座宫殿用了多少劳力、花了多少时间,做房梁的树木来自哪里,如何运输进来的,还包括皇帝是怎么吃饭,在哪上学,怎么上厕所等等。

“背景性的东西网上一查就知道了,但这些数字组合起来,才是有血有肉的故宫”,彭雯说。她更倾向于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解读这座古老的宫殿。

为了便于外国游客更形象直观的了解自己正在参观的景区,彭雯经常用类比的方式给出答案。比如长城有多长?彭雯的解答是“相当于从华盛顿到丹佛的距离”,“你说有多少多少英里,他们可能也没什么概念,但你这么一说,他们当时就震惊了。”

保姆、老师兼保镖

有游客现场问彭雯是不是历史专业毕业,彭雯回答说自己原本是学教育心理学的。2004年,还在西安一家高校念大二的彭雯不顾父母的反对到北京参加了导游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

“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麦当劳就是在北京,当时只有八九岁,但是已经喜欢上北京了。”彭雯说。接下来的两年,彭雯再没有让家人给自己出过学费,每逢暑假,彭雯就到北京做兼职导游,挣够学费后再回去。而导游这份职业也让她认识了更多的人,体会到不同文化碰撞交汇的奇妙。

相对于导游这个说法,彭雯更愿意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陪同”。因为除了景区游览,她还要负责这些外国游客在游览几天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甚至包括教他们使用筷子、给他们倒水这些小事。“有的服务员听不懂英文,只好我来给他们服务。我们就像他们的保姆、老师兼保镖。”。

从业11年来,彭雯清楚地记得2008年前后这个行业的变化,“以前来中国的外国游客比较少,2008年之后来的人骤然增多。”此前的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英文标识给外国游客带来了很多障碍,但2008年前后这种情况逐渐变少。但彭雯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的举办让中国聚焦了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古国刮目相看。“他们开始对我们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的人也越来越多。”彭雯说。

做好准备应对任何突发

游客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提出的问题也五花八门,比如北京的房价,中国的失业率,中国人怎么养老等等。

“他们来这里不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景点,还想全面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彭雯说。“我们有时候就像一扇文化窗户,通过我们这个渠道消除他们的一些文化误解。一些游客回国时,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

彭雯曾经带过一个外国游客,对方不喝北京的水,也不吃这里的蔬菜。彭雯告诉他,虽然北京的自来水没有达到直饮水的标准,但都是经过层层过滤和消毒的,蔬菜虽然是水洗的,但高温烹饪之后,不存在不安全的问题。“最后我开玩笑地问他,你觉得我的身体健壮吗?”一番解释后,这位外国游客最终打消了顾虑。

作为一名全程陪同的导游,彭雯要做好心理准备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有一名外国游客在游览之前告诉她,自己对和花生有关的食物过敏。彭雯订餐前特意询问餐厅是否用的花生油做饭,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又叮嘱厨师准备一份不带花生的午餐。没想到,午餐还没结束,这名游客舌头发抖,几近窒息。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他误食了花生。”彭雯给这位游客喝了大量的水,又带他到洗漱间呕吐,最终化险为夷。后来询问厨师得知,尽管这位游客的午餐里没有花生,但是厨师用了刚做完宫保鸡丁的锅做饭。

彭雯还遇到过外国游客游览时接到自己一位亲人突然去世的消息,想要立刻返程的状况。“每一个团的情况都不一样,要做好准备面对任何意外的发生。”

游客飞中国参加她的婚礼

彭雯的手机相册里,自己为游客拍的照片比自己的照片还多。每带一个团,彭雯都会为他们拍一张集体照。“想看哪一年哪一天带过的团,我随时都可以给你找出来。”而且彭雯多年来坚持的一个习惯是,无论带多大的团,自己都要最快速地记下他们的名字。

“你能把他们的名字脱口而出,这就消除了很多陌生感,双方才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彭雯说。送别时,很多外国游客依依不舍和彭雯相拥而泣。“有的游客还会准备一个信封,不仅有小费还有他们家的详细住址家庭电话,生怕你忘了他们。”

这也是彭雯喜欢这份职业的重要原因。在她看来,尽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但大家之间的理解和善良常常让她感动。还有游客告诉她,“因为你我爱上了中国”。

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一位50多岁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女士Kathryn。

在2011年7月彭雯的婚礼中,Kathryn从美国老家飞到了她的婚礼现场。“当时非常感动,仅相处过短暂的一段时间,但人家坐那么久的飞机过来。”

第一次来中国时,Kathryn刚刚和丈夫离婚,情绪很沮丧。“去故宫、长城、十三陵这些地方她一路上都在哭,但当她在天坛看到那么多的中国老年人晨练、下棋,过得那么快乐,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重新打开了。”

如今,Kathryn已经在中国定居,在郑州一家高校任职,并且再婚。彭雯的手机里还有Kathryn身穿旗袍拍摄的写真。

彭雯说,“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更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不仅是过去的中国还包括现在的中国,我觉得这是这份职业的独特魅力,也是我喜欢它的理由之一,我愿意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做一扇传递中国文化的窗户。”

(原标题:带团11年 游客因为她爱上中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