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消息,“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
烧烤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自6月在B站上线以来,获得了豆瓣8.9的高分评价,已上线的四集播放量突破1900万,弹幕数量超过30万,成为这个夏天最下饭的“宵夜”。
“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完了完了,刚开始,我就饿了)
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展现平凡人的乐天内涵与烧烤的江湖风味。跨越南北,从32个省市近500家烧烤店铺中选点拍摄,《人生一串》总导演陈英杰已然成为“烧烤行家”,笑言“干上活儿没问题”。
如果美食纪录片没有把食欲拍出来,他认为是失败的,“不过现在看来,(这部片)做得还不错。”更有不少网友说,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版《深夜食堂》。
食欲第一
《人生一串》总制片人王海龙这样形容陈英杰,“外看粗糙,内里丰富”。
《人生一串》是烧烤美食片,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
从家乡河北来到中国传媒大学读书,42岁的陈英杰回想起来,仍觉得这是自己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
理科背景出身的他选择了当时工学院的电视工程系,学习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这种非线性编辑的技术,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影视制作而言,已走在行业前沿。毕业后,因自身兴趣,他从技术工程师转为电视编导,开始涉足纪录片。
“他的阅读量很大,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作,虽然没成为职业作家,但叙事能力和对人物、社会的把握都灌输在了纪录片制作上。”王海龙眼中的陈英杰有烟火气、不端着,拍出来的作品往往很生动。
看见人,是陈英杰拍片的追求。从事纪录片行业十余年来,他的拍摄以体育题材居多,除了展示体育的力与美,更多是从人文角度表现体育对人的影响,比如如何遵守规则、直面失败。
王海龙和陈英杰是多年好友,平时就爱一起撸串,也爱偶尔喝两口。当王海龙把拍烧烤纪录片的选题交到陈英杰手里时,陈英杰立刻兴奋起来:“这么多美食纪录片,为什么不能有一部专门拍烧烤的?”
《人生一串》第一集《无肉不欢》就讲到了生蚝。
“第一要素就是要拍出食欲。”推翻以人为主的探索惯性,陈英杰对美食纪录片的定义是,如果没有把食欲拍出来,就是失败。“有人评论说,看完这个片子实在太饿了,没有吃的,把家里的一板健胃消食片吃了,虽然是玩笑,但我觉得这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感觉烤蹄花的香味要溢出屏幕惹........
食欲之外,陈英杰想要呈现社会普罗大众的一种生活状态。烧烤的烟火气,不仅是食物,更多还是借由食物所串起的滋味。
他并不想让纪录片成为一个鸿篇巨制,只希望能和年轻人讲一讲,他们可能也很快接触不到、很快消失在记忆中的东西。
片如其名,“串”这个字,成为了该片的核心。
串,是这部纪录片的核心。串,是烧烤,也是人生。
“串,代表烧烤,这种市井文化也像人生。”陈英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意象契合。“如果说,我们的人生是一条直线的话,它是有很多节点的,比如说这一年我结婚了,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这些重要节点帮助你回忆,也让你记录人生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形态上,就像被时间串起来的一个串一样。”
寻店500家
出现在《人生一串》中的不少烧烤店都让人叫绝。什么样的烧烤店符合这部片子的拍摄标准?陈英杰列了两个硬性指标:街头、老店。
《人生一串》总导演陈英杰。他说美食纪录片,食欲最紧要。
“首先得是真正的街头烧烤,这就基本把连锁烧烤店、音乐烤吧排除了,我们想要街头的、店面小的,没有豪华的装修,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陈英杰希望找到一种自在的感觉。
所以片子的取景更多聚焦二、三线城市,甚至偏僻乡镇、农村,回到美食的原发地。从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红柳烤串,再到广西百色的炭烤牲畜,团队跨越南北,从32个省市近500家烧烤店铺中挑选了27家进行拍摄。
《人生一串》创作团队,左2是总导演陈英杰,右2为总制片人王海龙,其他两位是分集导演。
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很近,光线昏暗却易敞开心扉,而且老店经营时间长,容易有故事,食物口味也经过了时间检验,不太会出错。这就是陈英杰和他的团队在选择拍摄对象的内心戏。
而拍摄过程中的困难,除了小店的空间问题,更难的是人。
“不少烧烤店会把我们当骗子,蹭吃蹭喝的那种。”初到东北考察的第一站,陈英杰就发现,很多烧烤店根本不相信有人会拿电影设备去拍他们,觉得不可能。
这种不信任,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坚定了团队拍好这个作品的决心。“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拍摄者,把他们当成被拍摄者。我们打破这个隔阂,真把自己当成食客,聊一些家长里短。”
幕天席地、通畅透气,烧烤摊档的烟火气挡都挡不住。
烧烤题材在陈英杰看来,有着天然的好处:“真在烧烤摊前吃起来,大家就都放下了戒备和矜持,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很多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自然而然会聊出来。”
拍了一段时间,陈英杰发现烧烤店有个特点:不能停,停了的话,老顾客可能就不会再来了,所以每天都要营业,昼伏夜出。而他们的拍摄也往往从夜晚一直持续到早上。一家店拍摄顺利的话,也要5天时间。
这中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摊主都不会顾及到他们的存在,在烟火缭绕和买卖吆喝中,团队见缝插针地去拍,很多自然状态被一一捕捉。
片子里的烧烤摊街铺是不是特别亲切,神似你家楼下那一家。
镜头里满头大汗的烧烤老板、穿着汗衫拖鞋的中年食客、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随处可见的街头广告,这些烧烤摊与生俱来的粗粝感,让片子变得生动起来。
这种生动,被陈英杰表述为“真实”。这种真实包括一些看上去并不漂亮的环境,不漂亮的人,不漂亮的桌椅板凳。
百态摊主
在充满烟火气的烧烤摊,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在福州摆流动烧烤摊的夫妇,给陈英杰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对从老家逃婚出来的夫妻,在外待了十几年,没回过故乡,一直在做烧烤生意。
“摊主特别有意思,有点强迫症,是各方面要求极高的一个街摊,要赶上大酒店的服务水平了。”陈英杰说,这么多年过去,夫妻俩不到20岁的女儿已经成了摊上的主力。
凌晨三点的烧烤摊和档主。
他们注意到这个中学就辍学的女孩,是因为她老爱玩一个手机游戏猜国旗(猜国旗属于哪个国家)。“她猜得特别准,我们上过这么多学,一起玩的时候却根本玩不过她,我想这是为什么?”陈英杰说。
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小姑娘特别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她同时也清楚,父母有多辛苦。摆街摊讨生活的人,精神上的压力更甚,上午不知道晚上有没有出摊的可能性,有没有生意。
但在节目中,陈英杰把这段故事剪掉了。他十分清楚自己拍的是怎样的纪录片:“这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些人也确实是在城市的夹缝里生活的人。但我们不能强调这个女孩怎么样,节目承载不了这些内容,主要因为片子主旨还是美食的纪录。”
幽默的烧烤摊主和顾客讲着段子下酒撸串。
王海龙也认同这种处理手法。“故事单独看,挺动人的,但如果放进来,就把整体调性和创作原则给破坏了。”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给内容列的具体比例是7:2:7,即70%的食物,20%的人和10%的事。
即便这样,人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如烤炉上跳跃火苗一般的“油滋滋的生命力”。比如说各地烧烤店的摊主,如果说有什么共性,陈英杰思考片刻,“我们拍摄的店家,对自己做的这件事儿,都比较尊重,对待烧烤很有敬意。”
从云南昭通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再到广西百色,《人生一串》从全国500家烧烤店铺中挑选了27家进行拍摄。
不能吃孜然的银川烧烤师傅,愣是靠鼻子闻配出烤制羊蹄花的绝佳调料,别人烤羊排三四分钟就端给食客,这位大叔非要烤十分钟,为的是“吃好了客人还会再来”。昆明无人不知的烤鸡脚大姐,不会因为人情而放低对食材的要求,当着镜头吐槽送货的人“你这都什么东西?不行不行。”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果然够烟火气。
长沙街头的烤韭菜也有讲究,店主是位父亲,每天带着儿子摆摊,挣得不多,轻描淡写的说要“耐得烦”:把韭菜先过水,又上火翻烤,火大了不行,火小烤不熟,各种讲究。
这集播出后,陈英杰看到父子俩发的朋友圈,说生意一下就好起来了,很多人从几十公里以外过来支持他们的生意,通常需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吃到。“一般人可能会觉得生意好了很开心,但他说很对不起这些人,不习惯让顾客等这么久。这样质朴的性格和想法,往往更打动我们。”
暗黑争议
标榜真实的《人生一串》,第二集《比夜更黑》依然超过了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看饿的纪录片。
这一集拍摄了东北、广西百色以及广州等地的烧烤,主打的是暗黑食材,烤蚕蛹、猪鞭、猪脑等各地奇怪的饮食对象悉数登场,也有一些细节让网友不适。比如片中,正在被烤制的蚕蛹,旁白介绍“在它扭动屁股的时候,就被小军穿在了签子上”。
相比第一集里“好吃”“好香”“好饿”等弹幕,这一集受众则有了许多不同看法:“好可怕,好想看”“我坚持不下去了,下一集见”“可以看,不要虐杀”等。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指出不应享受观看动物被虐的过程,更不应该把这当作有形式感的文化来推崇。在争议面前,陈英杰并不讳言。“某一类人在吃的时候,有这样的特殊口味,在前期主题架构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方向。”暗黑题材并不是专门作为猎奇拍摄。拍摄前期,团队到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这一集主题,被唯一的女导演抽中。陈英杰看完素材发现,大家好像对暗黑食材的认识都太窄了。
考虑到个体的接受程度,在播出环节,陈英杰与播出平台B站进行讨论,在开篇加上一个提醒“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酌情观看”,并提示称“本片涉及食材均为人工养殖,创作者反对一切伤害、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这个提醒不是梗,是认认真真加上去的,如果有争议,可能也是纪录片天生自带的一种现实感造成的错位。”陈英杰说,“我们希望做负责任的东西,也没有打算要靠什么东西去特别吸引话题。”
《人生一串》每集结尾处都被弹幕“多谢款待”刷屏。
《比夜更黑》这集在陈英杰看来,是作为一种调料放在节目里。“显得更为滋润一些,如果说美食纪录片是一个食材,我们给它加了一点点调料。”但他强调,这个调料不能太重,不然食物本味就没有了。
近几年才接触弹幕文化的陈英杰,并不担心网友对影片的解读会造成不良影响,他把弹幕看成是构成内容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把观众反应变到台面上来的过程,等于我们做一个粗加工,弹幕又给这个节目增加了一层新味道。”
夜幕降临,那些大大小小的烧烤摊依然人潮聚拥,而隔着屏幕观看《人生一串》的观众也在片尾打下了一行行弹幕“多谢款待”。
原标题:“最下饭”纪录片原来是他拍的,口碑爆棚被称中国版《深夜食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