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黄金地段一个煎饼摊的大妈火了!
顾客拿到煎饼果子之后,坚持认为大妈少打了一个鸡蛋,大妈辩解不过,忍不住说了一句: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此言一出,网友哗然。
评论区里,大家纷纷指出,身边有好多类似煎饼大妈的牛人。
煎饼大妈是否可以月入3万,有专门的技术派分析过,答案无非两种。一是按照这个收入来挣钱,容易猝死;二是收入确实可观,煎饼大妈并没有吹牛。
对一般人来说,煎饼大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煎饼大妈一语道破了一个大家长久以来的隐约感受——上过大学的不如摆摊卖饭的,而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推而衍之成为结论,即脑力劳动者不如体力劳动者挣得多。
小的时候,父母说:
“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了高中,老师又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等踏入了社会,却常听人说:
“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儿工作赚钱。”
可是最近,这样的新闻好像尤其的多,
一对90后夫妻创业卖馒头,月收入2万元。
大学毕业做快递小哥,月收入破万。
高中未毕业做外卖小哥,月收入超985毕业生。
读书真的没用吗?
知乎上有个提问: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
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
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卖煎饼的大妈,并不比你轻松!
月入3万,究竟要卖多少个煎饼?
考虑到大多数人都会加肠或者加肉,烤肠批发价一根5毛,不太好的肉块批发价一块也是5毛。
一个豪华的煎饼成本在2块1毛左右。
再算一下利润。
按一个煎饼成本取低2元,平均卖7元来看的话,毛利润率约为70%。
按每个煎饼3分钟,平均一次可以摊3个煎饼来算,摊主要一刻不停地摊3个多小时。早餐高峰期从6点到9点,人流密集的办公区一个早上可以卖出200~400个煎饼,此外,煎饼摊一般还同时卖粥、豆浆、矿泉水、茶叶蛋等,这些附加产品同样有一些利润。
而且卖煎饼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容易:首先你得早起,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没那么丰富的夜生活。
你还得进货,这得有个好身体;你还得动作快,味道好,不然留不住客人。
更不用说一身的油污和葱花味儿,常年忍受风吹日晒以及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城管……
艳羡煎饼大妈,那就走出办公室,走出写字楼;受不了那个苦累,就挑力所能及的工作自食其力。
对于白领来说,这就是一道选择题。
煎饼摊并不轻松,办公室也没那么骄傲。不论985还是211,不过是一纸学历,并不是高收入的保证书。
当然,对于高学历人才来说,市场的选项并不是只有“体面工作+较低报酬”或“脏苦累工作+较高报酬”,也可以“体面工作+较高报酬”。
就拿很多人都学过且认为没用的高等数学来说,所谓没用,不是高数没用,而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把它学到有用的程度,一句话,学艺不精。
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学艺若精,在哪都是稀缺人才,大约也就不会羡慕一个煎饼摊了。
小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写字,贪玩跑出去疯,到了大学毕业签合同,才发现自己连名字都歪歪扭扭。
大学里老师教专业英语,可是一点儿都不想学,等到跨入社会,一个好的外企offer摆在面前,面对英文硬性要求,你也只好摊手说:“我不会啊。”
人生就是这样,过去你不愿意去承担,未来你便不会有所获得。等到机会来临,等待你的只有错过。
人生如是,读书亦是如此。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读书。
也许最开始是心怀无奈为了读个好大学,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而读书。但当我们离开校园,当读书不再是枷锁,它就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享受。
(曾几何时,读书是我们最快乐的事)
当我们回想起这段时光时,我们不应后悔,更多的是庆幸。
庆幸我们因为读书,学到了我们受用一生的知识、技能,有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好说一句“没有办法”。
庆幸当看见一轮明月的时候,你说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不是只会说这月亮真圆啊。
(苏轼《水调歌头》千古名句,可还记得?)
当你品一杯香茗,你会说:“这茶汤橙黄透亮,幽香如兰,是难得一见的茶中佳品!” 而不是:“真好喝!再来两杯。”
(读书亦是品茗)
读书让我们悲伤时说的是“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泰戈尔的《飞鸟集》
看着黄昏美景说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孤鹜,黄昏盛景)
那些读过的文字不用一字一句都记住,但是不能让自己的语言苍白得只剩“好看,好漂亮”。
能说出温柔绵长的话来,有人生的体验,有生活的美景,有怀缅的情。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读书让你活成了你渴望的模样,影响着你的现在未来。
或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综合自:新京报、人民网、重庆共青团、人民论坛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