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来,四川美术学院的大学城、黄桷坪两个校区里人潮络绎不绝,观众们都像过节一样兴奋无比……因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和雕塑两大展区展览,相继在重庆开幕,这不仅改写了重庆从未承办全国美展任一展区的历史,也创造了70年来全国美展从未在除北京之外的任何一个省市同时承办两大画种展览的先例。全国美展两大展区首次来到重庆,是全国美术界对重庆美术70年来成绩的高度认同。
吴凡《蒲公英》
李焕民《藏族女孩》
作为中国美术重镇,重庆一直是中国西南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对西部有着重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美术不断发展:重庆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的精品力作,重庆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从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藏族女孩》、《蒲公英》到60年代的大型雕塑《收租院》;再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父亲》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享誉全国;90年代至今,重庆美术在当代艺术探索中呈现出多元面貌与创新精神……重庆美术70年取得的成绩难以言尽,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找到四位各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从百岁老人到80后艺术家,创作领域囊括油画、雕塑、国画、版画,他们是如何真切感受到重庆美术的发展与变化的?
百岁画家刘国枢:依然关注年轻人
刘国枢。上游新闻记者 高科 摄
9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区的展览在大学城川美美术馆开幕,刘国枢拄着拐杖参观了展览。“很高兴,我看到了很多新的作品,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刘国枢还跟他当初当老师时一样,关心并支持着年轻人:“看得我很兴奋,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意气风发、精力旺盛,他们追求艺术追求创新!”
程丛林《1968年×月×日雪》
高小华《为什么》
10月20日即将年满100岁的刘国枢,被誉为“川美油画之父”,他是著名的油画家、教育家。刘国枢的作品《飞夺泸定桥》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入选小学课本;川美历史上著名的77、78级入学时,刘国枢是绘画系主任,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庞茂琨……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都是他的学生。川美油画在上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刘国枢功不可没,在1979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美展和1981年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上,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等川美学生的作品,斩获了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罗中立《父亲》
“我当年刚上川美的时候,其实不太想学油画,所以上课的时候就逃课,回到宿舍去画连环画。”著名艺术家罗中立给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回忆到,那时候画连环画有稿费,所以他不太想学油画,刘国枢知道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刘国枢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是川美附中上来的,是班上的老大哥,要带好头。”罗中立说正是在那之后他才有了《父亲》这件作品,也才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并把油画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当年罗中立的《父亲》刊发在《中国美术》杂志上,编辑部寄给他两本样书,他自己留了一本,另一本送给了刘国枢。
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刘国枢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现在我精神好的时候,还是要画画。”刘国枢说自己下个月会有一个个人作品展,“有以前的作品,也有最新画的静物。”谈到自己的作品,百岁老人刘国枢依然谦虚:“跟现在的年轻人比,我的作品有些落后了,画得不好。”
经历“春夏秋冬”的龙德辉:城市雕塑见证思想解放
龙德辉。刘景活 摄
只要经过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你都能看到南北桥头的四尊雕塑《春》《夏》《秋》《冬》。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龙德辉,是这组雕塑的作者之一。龙德辉是著名的雕塑家,他参与创作的作品还有《收租院》、毛主席纪念堂南广场的群雕《保卫祖国》、坐落在中山四路曾家岩的雕塑《周恩来》等等。
长江大桥桥头的《春》《夏》《秋》《冬》。
现在看到长江大桥桥头的雕塑,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在创作之时,这组雕塑却经历过争议。1979年,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桥头,建四座能展现重庆风貌的艺术雕塑。“川美雕塑系负责创作工作,11位艺术家参与,一开始我们做了十多个方案,但是大家都不满意。”龙德辉回忆,“体育题材、舞蹈题材、工人形象、农民形象等等,我们都做过方案,但始终觉得不太完美,直到后来提出用四季的概念来创作,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按照设计方案,四座雕塑中“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年轻男子,“秋”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但依然健壮的男人。设计方案公布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女性形象是裸体设计。据媒体报道,当时有公交车司机联名反对称“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到可能会把车开到长江里”,也有医院护士联名反对表示“为什么只做女裸体,拿女同志开心”……因为上述争议,设计方案一度被否决。
为了让雕塑能够成功落地,龙德辉说,在不影响雕塑主题的前提下,他们通过在衣领、袖口、裤腿等地方增加纱衣和飘带的方式,为雕塑穿上了薄纱。最终“穿上薄纱”的《春》《夏》《秋》《冬》获得了通过,1984年9月26日,经过三年多的打造,四尊由铝合金浇铸而成的雕塑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并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去年,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的复制品,落户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场,吸引了很多观众前往打卡,再也没有人觉得人体雕塑出现在公共场合有何不妥。“其实这是一个过程,中国的传统雕塑中并没有裸体的人体雕塑,而西方雕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创作。”龙德辉认为,这样一个变化,也是雕塑见证了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
公共美术见证者邓建强:公立和民营美术馆为市民提供丰富展览
邓建强。(受访者供图)
“带着孩子去美术馆看看有什么新的展览。”现如今,和家人朋友一起逛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不少重庆市民休闲娱乐的一大选择。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美术馆获悉,2018年重庆美术馆共有50个不同艺术门类的展览,共有33万人次的观众走进美术馆参观。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共举行展览40余个,共有超过114万人次观众进馆参观。
重庆美术馆。(图片来源:网络)
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美术馆书记、常务副馆长邓建强自己也是一名国画家。出生于1962年的邓建强回忆,“在我学习画画的那个时候,不要说去美术馆看展览,就算想看到一本画册,都是非常难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当时重庆最洋气的事。位于解放碑的夫子池历史悠久,从文庙到体育场到大众游艺园,最终演变成重庆夫子池美术展览馆,还曾被取名为重庆美术馆。作为重庆最早的美术馆,它几乎承办了当时重庆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影响了大量的美术工作者和普通观众。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图片来源:网络)
邓建强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那个时候我们都到夫子池看展览,虽然当时的展馆条件不好,灯光之类也不太专业,但是能看到各种艺术作品,对我的学习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雕塑家、川美副院长焦兴涛也曾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位于解放碑的夫子池,是重庆人心目中的艺术圣地。展览馆没有高敞的空间和门厅,但临街开放,市民随时可以乘兴而入,常年免费展出的各类艺术展览,甚至各种现场的作画教习,成为重庆人记忆中泛黄而美好的暖色。”
现如今,重庆不仅拥有了重庆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川美美术馆、重庆市文联美术馆等多个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小区里、商场里、公园里都有了美术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统计了8家公立和民营美术馆2018年的数据,共举办展览超过了200个,加上大量未统计的美术馆,估计重庆去年展览数量超过了300个,也就是说,大约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展览与观众见面。邓建强认为,“公立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的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美术展览,这对重庆市民的艺术普及和审美水平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0后新力量彭伟:青年艺术家关注现实为普通人造像
彭伟。(受访者供图)
版画是重庆美术的传统优势项目。学术界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版画经历了5代艺术家的传承。如今,彭伟、韦嘉、杨湧、李川等年轻的版画家构成了重庆版画的第五代。
时间回到5年前,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来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彭伟凭借版画作品《而立之年》获得了金奖。《而立之年》是一幅高120厘米、宽80厘米的超大尺寸木口木刻版画,著名艺术评论家凌承纬曾表示,“彭伟的《而立之年》,延续了重庆美术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
彭伟《而立之年》
在《而立之年》中,彭伟试图呈现当下青年的一种面貌。经过筛选,彭伟选用了一个普通的男性青年原型。“他就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活泼,阳光,看似普通的面部轮廓却很有80后一代人的共性。艺术就应该跟时代紧密结合,艺术创作就是源于作者对当下的社会现实的关注、思考和态度。”已经是西南美术学院教授的彭伟对记者说。
彭伟新作《大写的人》
在那之后,彭伟延续了自己的创作态度,新作《大写的人》再一次把目光聚焦普通人。“‘大写的人’意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彭伟说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大写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哲学关系:“我看了很多美术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相关的书籍,我就在思考伟大和平凡的关系,英雄人物他们有平凡之处,普通人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
《大写的人》和《而立之年》相通之处在于,同样是大尺幅的人物画像,人物原型同样来自彭伟身边的朋友。“除了大尺幅,我用了螺旋线的背光,用神像的塑造方式表现普通人,这些表现形式和技法,也都是一种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彭伟说,在他看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时代的进步,英雄和普通人缺一不可,“作为艺术家,关注现实、为普通人创作,我们的作品如果能够对社会有所触动,这就是艺术家最大的贡献。”
新中国走过70年,重庆年轻一代的美术家们人才辈出,与父辈们的创作相比,他们的作品更具有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更富有探索性、实验性,更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我们相信他们能带来更多佳作,记录这个时代的伟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聂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