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农民日报:一块屏幕就能拯救乡村教育?
12-14 09:42:2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消息,昨天,朋友圈被一篇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文章大概内容是: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全天候跟随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作业、考试。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有的学校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文章写得很好,文笔很细腻,朋友圈转发时,很多人都被戳中了泪点。笔者同样也是如此,为那些在贫瘠地带依然努力往上攀登的孩子,为那些在看到了差距之后依然坚定的信念,为那些小小的身躯里大大的梦想。是的,梦想总是最感动人的。这一切也许是那块屏幕带来的,但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信息时代,互联网打破了很多沟壑和界限,他能把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大山,他也能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进大山。所以,这些云南山区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看到外面的更大世界,可以知道生命中无限的可能,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但是,远程网络教育不是新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利弊互现。文章中提到的案例有多少偶然性和必然性,还需要更深地探讨和研究。

文章提到,16年来, 88人考上了清北,有的学校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看起来确实是很突出的成绩,但是不要忘了,这背后还有近年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对边远贫困地区在招生中的名额倾斜,以及整个大环境下本科升学率的大幅度攀升。因此,“16年来88人考上了清北”这一最大光环,其中有多少要归功于直播?需要更明确的细账。也有评论指出,所谓直播教育有效的前提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不好,都是老师教的不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生源流失的问题,也有本身底子差的因素。简单因为一块屏幕而改变命运,可能是我们过于美好的想象。

《看天下》有一篇文章,直接点出了其中残酷的细节:比如早早就用小班重点班的方式留住优等生资源、文科生无法从直播班受益、广西学生为了升学个性严重被禁锢,广西老师价值感变低等等。广西的学校上直播课,是举全县最顶尖的资源在拼的,这在当地也是绝少数人的游戏。更何况从教育心理上来看,很多专家也并不建议把两类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基础条件差异过大的群体,放在一套教育体制和一种教育环境下开展。这同教育最根本的“因材施教”理念是一种矛盾。

文章里很多孩子在看到差距后,需要花上比成都七中学生多几倍的时间来学习消化。这确实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渠道。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模式同衡水中学,同北京黄庄又什么本质区别呢?这和一些学校去黄冈高中借来习题拼命练习又有多少差异呢?换一种方式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这符合教育改革的初心吗?更何况这种直播的成本非常高昂,只能是少数人尖子生的盛宴。

当然,无论如何,这个尝试、探索都是一件好事。就如文章所说,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值得肯定。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就好在“可能”这两个字,而教育本身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人们无限的可能。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政策可以为这种“可能”支付多少成本,而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更多人的成长又要为这一“可能”付出多少代价罢了。从更大的范围来说,乡村教育是否要走这样的道路,是否要和城市同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值得广泛推广,都要审慎思考和对待。不要模糊了焦点,反而会让我们忽视了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是一个巨大天堑,这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那么简单。我们不能教育改革改到最后,却把海淀黄庄的模式给搬到更多的乡村学校去。

还有,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政绩冲动和资本图谋,又会给乡村教育带来哪些变量,都需要注意。不是已经有某网络公司的大佬,在“感动”之余,表示要出资一亿元进行推广了吗?有很多声音出来,建议要大力推广远程网络教育,商机无限。

乡村地区教育发展之路,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命题。一切都任重道远。

原标题:乡村教育比你想象得复杂,不要放大了这块屏幕的“可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