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整容文化,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韩国。韩国人均整容手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在街头随便找一位青年女性,她都有1/5的机会接受过手术。而所有整容手术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割双眼皮了。在考进大学、18岁成年等充满仪式感的时刻,不少韩国父母会将“双眼皮手术”当作礼物送给子女。
韩国街头的整容广告
美是多元的,但也有着其普适性。其中一些关于美的元素的认定,是全人类共通的。
例如过去的研究就表明平均脸(averageness)、对称脸(symmetry)、性别化脸(sexualdimorphicfeature),更容易诱发大众的愉悦情绪。
这种审美的偏好,是刻在全人类基因里的。刚出生不久的孩童,对这类照片的凝视时间也最长。
图为使用全球多名女艺人照片合成的五张“平均脸”,呈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但回到单双眼皮这个问题上,就奇怪的了。在亚洲地区,双眼皮几乎得到压倒性的偏爱。而在其他非亚洲地区,很多人都不知道双眼皮是什么概念。
所以双眼皮手术是特殊的,也被称为东亚重睑手术(East Asian blepharoplasty )。
人们对于双眼皮手术的争议,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一个观点认为,人类属于本能地喜欢双眼皮。
但另一个观点则认为,对双眼皮的偏好更大程度是受到了白人审美的影响。美的标准既个人化,但又与种族和权力的动态完全纠缠在一起。而回顾双眼皮的整容历史,它的起源确实与白人的审美霸权有关。
美国的普罗大众最早接触亚裔,是十九世纪。那时到美国淘金的华人才抵达不久,他们的斜眼形和窄眼睛便遭到讥笑。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在当时是甚嚣尘上。
华侨群体的面相,总是与各种负面的偏见挂钩。如斜窄眼,总是与阴险、狡诈、古怪、不善言辞等负面品格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种对面容的负面评价,针对的可不止是华人。它还延伸到了其他亚洲人身上,如拥有相似面容特征的韩国人和日本人。
在明治维新之前,几乎没有找到关于双眼皮的审美偏好。到19世纪60年代,日本选择了开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思想。
1867年,法国对日本的军事任务
在这股浪潮下,东亚脸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国际社会上的谋事与社交。而最早接受双眼皮整容手术的,正是一位想摆脱偏见的日本人。
当时,一位生活在日本的美国医生亚伯拉罕·斯通(Abraham Stone ),就首次将手术刀划过日本人的眼睑。
虽然手术比较粗糙,但割双眼皮技术含量要求并不算高。通过手术,这位日本人获得了一双对称的双眼皮。
1895年2月,洛杉矶时报报道首例双眼皮手术的插画
1895年2月,洛杉矶时报就对这历史上第一台双眼皮手术作了报道。那位没有透露姓名的特约记者语气充满了傲慢:“在努力获得文明世界认可的过程中,日本人发现他们最大的障碍”。
到1926年,双眼皮手术已经漂洋过海,在美国大陆出现。这次手术的背景,则是一场不被祝福的爱情故事。
早期日本的双眼皮手术案例
居住在波士顿的日本男孩Shima Kito,与爱荷华州的白人女孩Mildred Ross 双双坠入爱河。女孩本人有意向与日本男孩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却遭到了她白人父母的强烈反对。
最后日本男孩选择了妥协,他通过整容手术造了双眼皮和高鼻梁,还改名为William White。
当时的新闻报道
亚洲双眼皮手术最早起源日本,但该手术变得流行则是在朝鲜战争时期。其实大部分整形外科手术的崛起,都与战争有关。
20世纪的新式武器,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伤害着人类。残酷的战火让生命消逝,也摧毁了士兵的面容。
即便躲过了死亡,他们也将彻底丧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信心。
最初,整形并非为了人们的爱美之心,而是为了帮助在战争中毁容的士兵。所以每一次战争结束后,整形外科技术就达到了无法想象的新高度。
大卫·米勒德(David Ralph Millard)博士,便是美国的一名军事整形外科医生。
在朝鲜战争时期,他便被美国政府派往韩国。他的任务便是为受伤的士兵和有先天缺陷的儿童提供修复手术。战乱的韩国提供了无数的病例,而他本人也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米勒德,曾师从现代整形外科之父哈罗德·吉利斯爵士( Sir Harold Gillies)。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哈罗德爵士一样,在整形外科史上留名,而米勒德确实做到了。
在一名韩国男孩身上,他就设计了革命性的兔唇修复手术。他的标志性手术,现在仍是整形外科中修复兔唇的通用方法之一。因此,他也被尊称为“唇裂修复手术之父”。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整形外科医生还与现在的“韩流”(K-POP)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兔唇修复,米勒德还有另外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双眼皮手术的推进与普及。
在为烧伤患者重建眉毛时,他就开始思考如何将亚洲人的双眼变得“更西方”了。一开始,他还认为他将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来动刀,但一位韩国翻译官竟主动找上门来。
美国在亚洲军事基地的确立和文化的传播,已逐渐将白人面孔强化为美貌的标准。与权力结构紧密相关的审美,处处都在暗示着东亚人的面容是种缺陷与进化不完全的产物。
这位韩国翻译官,就为自己的亚洲人外表感到忧心忡忡。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因为自己的斜窄眼型,他担心美国人会因此无法分辨他在想什么而不信任他,影响了仕途。
韩国翻译官整容前后对比
于是,他请求米勒德博士将他“变成一双圆眼”。米勒德博士自然非常乐意,因为他也确实觉得亚洲人的斜窄眼是个问题。查阅了资料,米勒德还是没有找到关于双眼皮手术的学术资料。
于是他便决定自力更生,着手设计手术。首先,他从眼睑内侧开刀,以去除上方的脂肪。亚洲人的单眼皮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上眼睑的脂肪过厚,眼窝填满了脂肪以至于看不出凹陷。
东亚眼型与印欧眼型对比,现在一般认为东亚型是一种保护措施,起源于对极度严寒的适应。平坦的眼窝结构,不但降低了与寒冷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厚的脂肪更能有效保持眼部温度。
去除多余脂肪后,米勒德再用手术刀在他上眼睑设计一道折褶痕。这与现在整形医院的双眼皮手术已经一模一样,手术完成便能得到双眼皮。考虑到翻译官需求,除了双眼皮,米勒德还为他垫高了鼻子,以减少他面容上的“亚洲性”。而他对这手术效果也表示非常满意。
手术后,这位翻译官就常常被误认为是意大利人或者墨西哥人。
在这之后,米勒德在韩国还做了许多台双眼皮手术。而他的手术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女性性工作者。为了增加对美国士兵的吸引力,她们选择手术。
除了性工作者,对双眼皮手术青睐有加的还有那些与美国士兵相爱的韩国女子。
1945年,美国的“战争新娘法案”允许驻扎在海外的美国士兵将不同种族的妻子带回国。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韩国的战争新娘常被认为是美国文化和种族的威胁。这影响到了许多希望与美国士兵结婚的妇女,于是不少女孩决定将单眼皮改成双眼皮。
在后来的自传中,米勒德是多次提到了亚洲斜窄眼的偏见印象,如“不道德”“偷偷摸摸”“不可信”等。米勒德没有那么超前的意识,他言论中的歧视意味是无意识的。而他形容自己设计的双眼皮手术时,则充满了“拯救”韩国的道德使命感。
除此之外,米勒德还设计了一套关于面孔的“黄金比例”。当然,前提还是以白人的脸型为依据。
米勒德在韩国留下的遗产,日后也为首尔成为全球整形手术圣地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今日韩国人对双眼皮最趋之若鹜的文化根源之一。
在米勒德离开的几年后,韩国第一家整容医院在1961年开业。从那时起,双眼皮手术就已走向流行。几十年间整容手术一片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但在东亚地区,对双眼皮手术的需求依然排行第一。
当然,现在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人类已经赋予了整容更多的意义,也遗忘了一些历史。
当代整形外科业,与1954年米勒德博士的风格已截然不同。现在绝大多数亚洲女孩割双眼皮,很少会考虑所谓的“白人审美标准”了。
在讲求自然的今日,如果医生给割了个“大欧双”反而会遭到爱美者的投诉。他们更多是想成为更美丽的自己,一个更加漂亮的亚洲人。
无论是双眼皮、高鼻梁,还是小V脸,能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有竞争力的塑造人们都乐意尝试。
但我们也无法否认,最初的双眼皮手术,确实是种族歧视的一个注脚。又或者这种与权力纠缠下的审美,已经根植太深以致难以觉察。
美是多元的、自由的,但美也包含了自爱与抗争。
原标题:为什么亚洲人热衷于双眼皮手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