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每天吸氢1.5小时连续3个月就可控癌?氢气水杯被炒至动辄千元
06-24 07:38: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消息,每天吸氢气至少1.5小时,连续吸3个月及以上,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体能可获改善,病情进展得以控制……这是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创始人、荣誉总院长徐克成在日前出版的新书《氢气控癌——理论和实践》中,对82例吸氢的中晚期癌症患者随访后得出的结论。

6月1日,徐克成的《氢气控癌》一书一发布,即引发热议。封面上写着“肿瘤康复颠覆性探索”“天然之气,居家康复,生理之气,无药为医”等字样。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书的正文前面,有肝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内科血液学专家、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肝胆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呼吸病专家、中科院院士钟南山四位大家分别作的评述。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氢气治病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的日本。直到十多年前,氢气选择性抗氧化的推断被提出,氢气医学开始逐渐成为业内研究的一个热点,并进入中国。

然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关于氢气医学的研究都是基于动物模型,人体临床试验极其有限,关于其治疗癌症的证据更是少之又少。但这丝毫不妨碍动辄上千元的氢气水杯、数千元的吸氢机提前书写氢气的传说。如今,《氢气控癌》的出版,让氢气的医疗作用再度成为热点。

82例患癌吸氢报告

2018年8月6日,广东省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名为《氢分子医学和健康》的讲座。人头攒动的讲座上,广州60岁的退休教师全孝莲分享了自己患癌后吸氢取得的成果。

全孝莲是卵巢癌III期、复发伴多发性转移患者,患癌5年,经历过5次化疗,但肿瘤标记物一直没下降,还患上了带状疱疹。去年6月底,她停止了化疗,坚持吸氢一个月后,指标下降到了正常范围。这一过程记录在《氢气控癌》中,全孝莲是徐克成82例患癌吸氢病患中的一位。“(后面)观察了几个月,盆腔和腹腔转移未复发,但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转移,接受了手术,目前,她仍在吸氢。”徐克成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徐克成196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留校任教。上世纪80~90年代曾先后赴日本、美国的多所大学研修肝脏病学。据复大肿瘤医院官网介绍,该医院性质为民营,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担任总顾问。

徐克成自己就是一名癌症患者。13年前,因为癌症,他的肝脏被切除了三分之一,之后,他便寻找“有效、简便、价廉”的癌症康复方法。在氢分子医学逐渐在国内走红并在各地看到一些癌症患者吸氢“神奇康复”后,他决定投身这一领域。他在健康工作室设立了三四十台氢氧气雾化机,产生氢浓度66.7%、氧浓度33.3%的混合气体。每天,有上百人前来免费吸氢,这也成为其找寻病例、做随访观察的部分来源。

82例癌症患者中,有68例为2018年5月以后的病例,大多在其工作室吸氢,部分在家中。对这部分人群,徐克成和其团队持续记录病患在吸氢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另有14例为2014年~2018年4月“居家”吸氢患者,徐克成采取赴患者家庭实地访问,调看医院相关资料等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受访者每天吸氢时间不少于1.5小时,气体流量为3000ml/分钟,至少要连续吸3个月。患者的癌症种类包括肺癌、肝癌、妇科恶性肿瘤、胰腺癌、乳腺癌等十余种,所有受访者都为癌症的III期和IV期患者。“排除I期和II期患者,(因为)治疗效果很难判断,很可能有化疗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III期和IV期患者,都是接受了常规治疗没有效果后,到这里来的。”而实际过程中,III期、IV期患者中也有吸氢气和放化疗联合治疗的情况。

通过对82例患者为期3~46个月不等的随访,徐克成发现,患者食欲、睡眠等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不同肿瘤类型患者体能改善状况不同,其中肺癌患者效果最好,妇科肿瘤及胰腺患者效果最差。在肿瘤标记物方面,呈现相同的趋势,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下降率最高,达到75%,胰腺癌、肝癌患者无人下降。疾病控制上,肺癌控制率最高,大于78.9%,胰腺癌最低,为20%,而且,III期病患的控制率高于IV期。同时,有12例患者因病情发展、感染等原因死亡。

通过观察,徐克成得出结论,吸入氢气能控制癌症进展。而所谓控癌,徐克成强调称,不是指“治疗”,而是“康复”,即完成癌症主要治疗后,恢复阶段的保健和养生。“这是我自己界定的,回避一个法律风险,我认为,这是一个辅助的手段,不是一个主要的。”

徐克成 图/中新 

氢气医学源于东亚

一年多前,徐克成自己也开始以身试“氢”,每天吸一两个小时。在对氢气的医疗作用进行研究的人群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于观贞还发动全家一起来喝氢水。在他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喝氢水能缓解便秘、口腔溃疡,减少牙龈出血,还能使头发变黑。

氧化损伤与炎症被视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基础。自由基则是指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能量代谢的基础。正常生理状态下,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但当体内氧化反应增强或抗氧化能力受损时,就会产生过量的自由基,从而损伤机体细胞。

徐克成认定吸氢控癌有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被公认的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及抗炎症作用。所谓选择性抗氧化,是指氢能中和掉对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而不影响其他重要物质的运转过程。

1975年,美国化学家马尔科姆·多尔等在《科学》杂志上发文称,他们发现在8个大气压下,连续呼吸浓度为 97.5%的氢气两周后,小鼠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显著缩小,他们推测氢气可能是一种自由基反应的催化剂;但由于实验条件特殊,可重复性差,这一研究未能继续进行下去。2001年,法国科学家Gharib等证实,呼吸7个大气压的氢气,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的炎症具有显著治疗作用,这也是首次证明氢气有抗炎作用。科研人员还提出氢气与羟基(一种自由基)的反应是其抗炎的分子基础。但这些研究由于机理不明、研究不深、需要高气压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太田成男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自然医学》期刊上提出,在非高压条件下,给予小鼠2%浓度的氢气,能起到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动物大脑内氧化损伤产物的水平,显著改善小鼠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这是氢气选择性抗氧化作用首次被提出。此后,关于氢气或可能治疗疾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

2008年左右,氢气医学开始进入中国。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是国内氢气医学研究第一人,2014年3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孙学军任主任。

孙学军介绍说,过去12年来,世界范围内共有1200多篇氢分子医学论文发布,其中来自中国的文献占了论文总篇数的55%,日本则占33%。这期间,除了抗氧化、抗炎症作用,氢气的抗凋亡、调节细胞信号通路等机制也被研究者提出,而抗凋亡的解释本质上依然是消灭过多自由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200多篇论文中,绝大多数都为动物实验模型,关于人的临床研究仅有60多篇,涉及氢气对糖尿病、痛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等病症的作用,但都为小规模的人群研究,证据等级不高,而有关癌症的人体临床研究数据更少之又少。

孙学军说,目前,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也只是基于观察到的减轻炎症等现象所给出的一种解释,科研人员对于氢分子在体内具体作用的机制实际上并不清楚,“氢分子比较小,不好标记追踪,它的反应过程我们现在是不掌握的”。

氢气真能控癌?

虽然氢气具体的作用机理依然待解,徐克成也否认氢气是用作治疗手段,但他却依据82例病例抢先得出“氢气控癌”的结论,这一说法很快引起了争议。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于观贞看来,徐克成所做的这项研究只属于“零星个案报道”,而且,方案设计中,“病种比较乱”,治疗方式中也有着单独吸氢、氢气+放化疗联合治疗等多种形式,这些都会使得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有偏差。“氢气运用到人身上是非常复杂的,现在这么做有点过了,没有到完全成为医疗手段的程度,容易让病人产生误解。” 第九OO医院(原福州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房文铮认为,这一研究并没有遵循标准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病例也只有80余例,“可信度很差”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马雪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氢分子生物学研究。她分析说,科学需要严谨,个案代表不了一个领域的发展,从徐克成的研究来看,只能说为氢分子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而且,数据量还不够,当数据量足够,并且采用很好的实验设计手段后,才可以称之为证据。

马雪梅认为,徐克成所提到的辅助治疗作用不好界定,在她看来,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氢气所起到的作用会有差别,而即便对于同一种类的疾病,不同人群的治疗效果也有不同。孙学军称,目前,对于氢气治疗疾病还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就是说证据还不是非常充足,只是看到一些现象。”所以现在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有些操之过急。

对此,徐克成回应说,自己所做的只是观察性报告,不是循证医学研究,也不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只是把看到的现象披露出来,给外界提供参考。在82例病例报告最后,他也提到:氢气控癌的真正机制,是否仅仅清除自由基和控制炎症?吸入剂量该为多少?疗程多长最有效?

对于普通民众乃至病患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氢气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业内的分析中,大都把氢气描述为一种极其安全的气体。徐克成在书中写道:除了肿瘤本身因素外,为了保证吸氢效应,吸入的氢气应有足够浓度,以保证尽快进入组织,以及有足够长时间,以产生剂量累加作用。但孙学军在一篇论文中提及:有关氢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认识,主要来自潜水医学中应用高压氢气对人体无明显影响的理论推断,未见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报道。于观贞曾在小规模人群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吸氢时,有些高血压病人有时会出现血压波动。

至于有效性,由于氢气作用机制仍不明晰,业内不少声音也对此发出疑问。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马克·格拉德温曾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发文称,外界给予的氢气远远低于有机体内还原性物质的含量,氢分子与羟自由基发生反应的速率也远远小于体内还原性物质,难以解释少量氢气在如此低的反应速率下依然可以起到清除自由基并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这一现象。而且,进入体内的氢气代谢途径很快,15分钟左右就被排出体外,为什么它对多种伤病的防治作用却非常高效和持久?现有的一种推测是,氢气相对分子质量小、扩散能力强的特点使氢气比其他还原性物质更易接触到反应物,从而易发挥抗氧化作用。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博士迪克·托拜厄斯·彼得则分析称,像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帕金森、肿瘤等疾病中氧化损伤的作用可能被夸大。

从现实层面,想要证明氢气有效性的最好方法是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及其团队就开始在国内十多家医院开展6项氢气治疗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有800余名患者入组。其中,有152人参与的过敏性鼻炎氢气辅助治疗和108人入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氢气辅助治疗两项研究已完成,但记者未查询到有对外披露的结果。另有一项非小细胞肺癌氢气辅助治疗的研究尚在伦理申报中。《中国新闻周刊》联系钟南山要求就此事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钟南山曾表示,对于氢气,“判断其临床疗效,需要一个很严格、很周密的科学设计。这样才能知道它对哪些疾病有效,它的效果在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其效果的程度。”在房文铮看来,即便对于III、IV期癌症患者,依靠正规方案、药物,很多疾病也是能控制很长时间的,而如果单单依靠氢气来治疗,并不现实。 

原标题:传说每天吸氢1.5小时,连续3个月就可以控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