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90后的人生,早已进入送别模式
03-17 00:09:03 来源:壹读

#许留山倒闭#15日在热搜上挂了一天。

几万人在评论里哀叹,以前看TVB电视的记忆,到香港特地去吃许留山的心情,与许留山有关的一切一切,都跟着许留山一起倒掉了。

截图来自微博@kiki甄贞儿

许留山的倒闭并不只是一家店不在了,还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逝去。与它有关的那些片段和心情,再也无法复刻。

后来的人,不会知道许留山,也不知道许留山对我们的意义。就像11区一样。

还有人记得11区吗?

这个在网络上基本已经宣告社交性死亡,少有人用的名字,它也曾经流行过。跟现在风头正盛的梗“小朋友,你是否有许多问号”一样。

截图自微博@陈迪Winston

2006年,动画《叛逆的鲁鲁修》开播。在动画里,日本被侵略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代号11区。

《叛逆的鲁鲁修》世界形势简图

现在不仅没人用这个梗,更让人泪目的是,这个梗已经是14年前的事了

时间真的跑太快。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到了一定年纪后,都会有个同感,时间像是开了倍速一样。

小时候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现在的时间,以年、十年为单位。眨眼之间,一年就没了。十年前彷佛还在一九九几,实际上已经2010开头了。

同样都是时间,为何感受如此不同?

先明晰两个概念: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客观的,每天机械地按照秒、分、时运转,不多不少24小时。

但人对时间的感知却是主观的,称为心理时间。看电影两小时,一会儿就没了。和老板对谈两小时,却像是过了一整天。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是这个道理。在焦急的等待和思念之中,对时间的感知会放大,觉得时间很漫长。

长大后觉得时间开启倍速模式,越过越快。有以下几个原因:

1.比例看世界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几乎都是比例式的。

举个例子:

公司发奖金,原本以为只有5000块,结果发了1万块,多了一倍,简直太开心!

但如果原本是10万块,最后发了10.5万,同样多了5000块,带来的开心值却不如前者。说不定心里还会diss,切这么小气。

当数值到了一定程度后,比例增加比数值递增能给人以刺激。

韦伯-费希纳定理就讲了这个道理。

韦伯-费希纳定理的数学表示

这种比例式感知是非理性的,商家经常借助它进行产品包装和宣传。如果我们不够理智,还经常会因为它陷入被宰困境:

某螺蛳粉20块一包,商家卖你60,你愤怒得要死,价格足足翻了两倍,太黑了。

某包包2万一只,代购卖你2万1,你觉得还行,不过才1000块钱。

实际上,1000的损失比40多得多。

越长大觉得时间越快,就和人的比例式认知有关。

当一个人只有1岁时,1年就是生命的全部长度。而到了20岁,一年只是二十分之一。以此类推,每大一岁,人生的分母就递增一岁,而分子却没有任何变化。

于是,你觉得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图片来自YouTube@Vsauce

2.生活成了例行公事

心理学上对时间的研究有个“回溯式时距”概念。时距是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或某一事件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回溯式时距则是通过记忆对之前已发生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进行估计。

记忆中对事件存储的数据越多,就会觉得时间越长。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对世界的认知、体验很多都是第一次,充满了新鲜感。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的经历,越容易存储在记忆里,且不容易忘记。

而当我们长大了,生活就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在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交通工具上下班,做着前一天一摸一样的工作。

就好像,小时候的一年是不同的365天。长大后的一年是一天过了365遍。

人的大脑在经历过第一次刺激后,再次体验同一刺激就会自动适应,把刺激当作“不可见”。当复制粘贴的生活并没有任何新奇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忽略它,不会对其进行关注和记忆。

于是在后来的回忆中,它们就被合并成了一个月、一年甚至是十年。让人觉得好像没怎么经历过,日子就没了。

3.长大就是变老

虽然不想承认,但事实如此,长大就是人逐渐变老的过程。人最基本的支撑——身体机能会随着年纪渐增走向衰弱。

杜克大学的机械工程学教授阿德里安·贝詹从人的物理角度,给出了越长大时间越快的答案。

人老了。

当我们年纪变大时,视觉、脑复杂程度都会随之变化。贝詹的研究显示,大脑处理刺激信号与时间感加速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处理刺激信号越快,时间流逝感则越慢。因为眼球跳动频率(一项无意识活动,与大脑处理刺激信号有关)成年人大于婴儿,所以在时间流逝上,长大了会觉得更快。

大脑发育的程度也会影响对时间的感知。越长大,大脑发育得越复杂,神经连接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路径也会越来越繁复。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因此变快。

综上三个因素,越长大觉得时间越快,在物理和心理上都有出处。它在于人的直觉思维、经历、心理感知与身体成长。

要想时间变“慢”,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当下,学习不同的东西、体验新鲜的事。做的事情多了,大脑存储的数据自然就会变多。

经验密度越高,时间流逝感越慢 图片来自《时间流逝感:时间心理学新视野》余习德等

以后再想起某年,就不再是空荡荡的几个数字,内里一片空白。

至于时间的流逝,这无法阻止。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

在许留山倒闭上热搜时,面对蜂拥而至的集体悼念,许留山官方出来解释,一切如常。

截图来自微博@许留山中国

但一个许留山的“续命”并不能改变事实:我们的人生早已进入送别模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舆论高光,当20后开始入场,90后如同之前的60、70、80后一样,逐渐谢幕送别。

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失去了钱柜、金庸、李敖、李咏、计春华、 单田芳、科比......

以后,离我们而去的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只会有增无减。

时光不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