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4岁女童被虐打致重伤送医,其父亲和继母被刑拘。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体罚违法甚至可能犯罪。著名演员冯远征也“现身说法”,呼吁向体罚说“不”,打人是不对的!多些理性和宽容,千万别上手!
4岁女童疑遭继母殴打昏迷
“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在中国,这些老话经常在我们上一代父母口中说出,打孩子似乎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有的甚至是虐待!
4月28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黑龙江省佳木斯建三江创业农场一4岁女童疑被殴致颅内出血,“孩子继母用剪刀把孩子的嘴唇都剪掉了。”
当日晚,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官方微信公号通报称,与女童同住的女子曲某已被移送佳木斯市看守所进行关押,建三江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调查。
据媒体报道,该女童在这次被打入院之前,已经因为被打受伤,于4月8日、4月13日住过两次院。“小孩13号因骨折住院,22号出院,23号早上7点多又被打,又送回医院。”“但被打得神志不清了”。
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离我们很远吗?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肢体虐待的发生率达到 41.2% 至 67.3%。另外,暴力绝不仅仅是肢体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视。
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对 68 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 0~17 岁儿童中: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 26.6%遭受情感虐待的发生率为 19.6%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 8.7%遭受忽视的发生率为 26.0%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这还只是儿童虐待中的一部分危害。
对于受害者来说,还可能会面对陪伴他们一生的伤害。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WHO 的相关资料显示:虐待可能给早期大脑发育带来损伤,导致精神紧张,甚至在孩子成人后,增加行为、身体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风险。
为什么不可以打小孩
打小孩既伤身体,又伤感情。大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并不想真正伤害孩子,不过他们常常低估自己给孩子施加的疼痛。再者,打孩子在破坏亲子关系的同时,还会伤害孩子的内在情感发展,更有可能增加孩子攻击性、厌世、极度自卑等负性情感。
儿童拥有不受暴力侵犯的权利,禁止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国家的义务。政府、教育行业工作者及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儿童在他们生活的所有场合下都拥有被尊重、不被暴力侵犯的权利,无论在家里、儿童保育场所、学校,还是在其它任何公共场所。
儿童享有不被体罚的法律保护。几乎全球每一个国家都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第28(2)条规定学校管教方法应“与儿童的人权和目前公约的规定一致”。监督公约实施的儿童权利委员会,一贯把该条规定解释为要求学校禁止体罚。
此外,根据世界各国领导于2015年9月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国承诺:“为所有人创造安全、非暴力、包容性的、有效的学习环境”(第4a目标),并终止对儿童的任何形式的暴力(第16. 2目标)。”
孩子“犯错”,父母该怎么教育
清楚表达你的立场。当孩子做出不恰当举动时,父母需要简洁有力地表达立场和态度,同时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调整或改变。
给予孩子不同的选择。当我们试图干预孩子的不当举动,除了强调“你不可以这么做”,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其它合理的选择。这样,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从而也更愿意尊重父母的引导。
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不同于故意伤害或羞辱孩子,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感受自身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样,孩子会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调整行为。当然,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危害孩子身心安全的情况。
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过失。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是冒犯到我们,父母还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如何补救自己的失误?如何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无论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气筒。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希望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资料来源:澎拜新闻、丁香医生、 救助儿童会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