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不止热爱!国人为什么都爱嗑国乒?
08-06 11:10:58 来源:南方+客户端

南方+消息,继中国女乒夺女子团体冠军后,今天(6日),东京奥运会中国乒乓球男团即将对阵德国,开启夺金之战。

50年前,同样是在日本。第31届世乒赛上,阔别世界舞台已久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如猛虎下山,给世界乒坛重新注入一股“中国旋风”,把男团、女单、女双、混双的冠军收入囊中。

也就是在这届世乒赛后,一场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在首都体育馆上演。“小球转动大球”的佳话传遍世界,乒乓球在中国开启了它的使命征程。

今晚团体决赛之后,国乒奥运征程暂告段落。不论胜败如何,中国乒乓球队的选手们,都是值得全民学习的偶像。

如今,“小球”不仅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意义,而且为“大球”注入了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举足轻重的“小球”

“中国乒乓球的梯队建设,具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培养机制,被称为尖子化工程。从具有1亿人的塔基,到最后只有几十人的国家队……这中间,是无数次严格、残酷的选拔过程。”

代表国乒出战东京奥运的马龙、许昕、樊振东、刘诗雯、陈梦、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成长起来,在一次次“沙场点兵”中脱颖而出。

今年33岁的马龙是全队年纪最大的队员。“马龙对乒乓球的热爱是非常单纯的,即使大满贯早已是囊中之物,他还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队主教练秦志戬说。

在国家队的18年,从初出茅庐的鞍山小伙到叱咤乒坛的明星球员,从里约到东京、从世乒赛到奥运会,马龙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辉煌战绩的背后,马龙的膝盖磨损钙化也越来越严重。2019年8月,马龙接受了膝盖和手腕的手术。

“很担心。因为我们不知道手术之后,他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受到影响,恢复效果如何。我们对这个未知是恐惧的。”秦志戬说。

术后,经过两个月康复训练的马龙回到赛场,却连连输球。但这,并不妨碍马龙重新开始,重新踏上属于他的征程。

“球过来了,蹲不下去接。”马龙说。

“太着急想把自己的状态打回来,把球感找回来。但发现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时候,就很难受。”

马龙,还能回来吗?

他用行动告诉大家:我能。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凭着“强心脏+硬实力”,马龙接连战胜奥恰洛夫和樊振东,再一次,重新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外号“小胖”的樊振东,在2021年初海南陵水的冬训中,胖了5斤。

“教练说冬训就是要好好储备。自己可能对‘储备’有了错误的理解。想着多吃点,到时候上场才能有消耗。”樊振东说。

樊振东对东京奥运会的储备,早在备战里约的时候就开始了。

2013年沈阳全运会,当时只有17岁的樊振东接连战胜张继科、许昕,闯入男单决赛,一战成名。

樊振东作为中国乒乓球队更新换代的接班人被寄予厚望。他和马龙的每一次对决都备受关注。

7月30日,马龙对决樊振东。输赢胜负,只在伯仲间。

4:2,马龙的强势进攻将比分拉开,激战6局击败樊振东,拿下男单冠军。

“这块金牌是两位球员在共同捍卫!”刘国梁说。

是啊!从容国团庄则栋到刘国梁孔令辉;从邓亚萍到张怡宁,从“双王一马”到“国乒三剑客”,再到如今的樊振东孙颖莎——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马当先的中国乒乓球,是一代接一代运动员在共同捍卫!

“他赢不了我!”

“我所有的愿望都与它(乒乓球)有关。”

“乒乓球跟祖国,融进了我的骨子里。”

逆风中翻盘,打到你服气。是天赋、是热爱、是信念,但更多的还是天道酬勤。

纵然乒乓球混双决赛,许昕/刘诗雯不敌日本组合,令人遗憾。

但人们会永远记得他们勇于拼搏,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比赛虽失意,人生不言弃。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为何中国队长盛不衰?因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站出来。”

7月29日,新晋“00后小魔王”孙颖莎对战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大获全胜。作为孙颖莎的教练,李隼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过去五年,我们每天打出的每一板球,都在为今天做准备。”李隼说。

平地起高楼,谈何容易。成为奥运冠军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尚不能够——

“遗传基因、天赋、身体素质、灵活、协调、柔韧、爆发,你都要陪她去练,去提高,去突破极限。”

除了“功勋教练”之外,中国乒乓球队的长盛不衰,还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完备的后勤保障。在这些不常被提及的领域,隐藏着许多国家队的秘密。

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遇到“症结”的时候,他们最常求助的除了教练,就是球队的科研人员。

就像那个外人眼中“不懂球的胖子”,球桌旁的科研人员看上去似乎只依赖一台电脑、一架摄像机,就在那指点江山。事实上,他们的任务要复杂得多。

马龙就曾向科研人员提出,赢球节奏如何把握的问题。

科研人员在统计分析了马龙几十场球的数据后发现,马龙赢球的平均“捡球时间”是26秒到27秒,输球是22秒左右。最好的场次间隔时间是31秒,发挥最不理想、最慌的场次间隔时间为17秒。由此得出结论:节奏不稳定,跳动太大!

科研人员在分析出问题之后,需要为马龙设计每板球的“捡球时间”来调整节奏,留出思考对手出招和判断局势的间隙。不多,但每一秒都很珍贵。

“一个小时七局四胜的球,在‘摘球’的时候要七八个小时才能摘出来。三个人负责一场球。具体要做的就是每板球的情况都给他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分析、解剖。”

一串串枯燥的文字记录,一场场精确到秒的数据分析。这是国乒背后,强大而又踏实的科研人员在助攻。

除了把握节奏,对乒乓球队员来说,球拍就是鏖战的武器。

“运动员对球拍、对自己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姚丹说。

“比如张继科,他套胶的度数是40.5度,这种0.5的度数差,用仪器测可能会出现很小的误差,但即使是这种极小的误差,运动员都能够感觉出来,而且非常精确。”

中国乒乓球队是一支王者之师。而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教练组、科研组、后勤组,医疗组便是他们身后的“最强辅助”

正如刘国梁所说,“你看见的只是站在奥运赛场上的几位运动员,但他们集合的却是全队的智慧。”

一马当先的乒乓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不问终点,不止于球 

“在中国普及的所有体育项目中,乒乓球运动可谓是一枝独秀,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远的影响。”

乒乓球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国球的?这一切都要追溯到1971年——

一颗直径不过3厘米的乒乓球,撬动了冰封多年的中美两国关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推动的中美“乒乓外交”,以小小银球为媒,打开中美人民友谊的大门。

50多年以来,“求同存异”的乒乓外交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中国乒乓球队收到的“好友申请”也不胜枚举……

来自巴拿马国家队的奥马尔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张继科”。

“我没有告诉过张继科我喜欢他,但我有跟他合影。”奥马尔得意地说。

喜欢归喜欢。2013年,在世界冠军乒乓球直横大战开始前,19岁的奥马尔向同样在中国接受训练的德国队球员波尔和奥恰洛夫请教,“怎么能赢张继科?”

虽然最后没能实现愿望,奥马尔还是当场认了张继科为师父,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球技。

和奥马尔一样,德国队名将奥恰洛夫也有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亦师亦友,他就是马龙。

7月29日,马龙4:3险胜奥恰洛夫,挺进决赛。赛后,马龙表示:“奥恰洛夫是外国队员里最努力、对胜利最渴望的球员。无论赢他多少次,他都会想办法在下次比赛中战胜你。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

8月4日,奥恰洛夫在击败了中国台北队后,喊话国乒:“加油德国队,加油中国队,我们决赛相见。”

除了奥马尔和奥恰洛夫,中国乒乓球队还有一个国人熟知的“编外团宠”——福原爱

“如果没有中国,没有在中国的训练环境和教练们,绝对没有今天的我!”宣布退役的发布会上,福原爱含泪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

在这位乒乓姑娘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日本球员纷纷效仿福原爱来到中国,通过乒乓球深度与中国结缘。

不止他们,还有——

不到15岁就来中国“取经”的瑞典乒坛名将“老瓦”

不到15岁就来中国“取经”的瑞典乒坛名将“老瓦”

“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丁宁一样”的叙利亚12岁乒乓球小将亨德·扎扎

“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丁宁一样”的叙利亚12岁乒乓球小将亨德·扎扎

六战奥运会,十分仰慕中国文化的德国名将波尔

六战奥运会,十分仰慕中国文化的德国名将波尔

最想和马龙搭档混双比赛的日本选手石川佳纯

最想和马龙搭档混双比赛的日本选手石川佳纯

“戎马半生”不止热爱,乒乓球在中国,也不止于球。

那是无数次迂回的接发球,书写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是东京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国家荣誉。

那是一座沟通中外的友谊之桥,一种永不言弃的文化图腾,更是一种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

国人为什么都爱嗑国乒?因为爱“拼”才会赢!

原标题:不止热爱!国人为什么都爱嗑国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