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长江重庆段水域中,隐藏着七个神秘的“川江枯水题刻”,即江津莲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儿石、朝天门灵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它们有的十余年,更甚几十年才出水一次。
在文保工作者眼中,这些题刻记录了千年以来的水文资料,珍贵无比——不过,有的研究者甚至等了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其真容。
“心欠欠”的春节
“一个人活一生,见它的机会也就这么几次。”
2月13日,江津文管所工作人员张廷良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博士打了一个电话,让刘兴亮这个春节都一直“心欠欠的”。
“兴亮哥,那块石头好像有出水的苗头哦!”
“是不是哦?!你密切关注,有状况马上给我电话!”
那块石头就是著名的重庆七大枯水题刻之一莲花石。历代文人在莲花石上留下的题刻,记录了南宋乾道中期至1937年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是重要的国家水文资料。
△莲花石
“历史上莲花石可考证的出水次数仅有17次,1987年与2007年石刻曾两次出水,椎拓工作主要是在1987年进行,但所获甚少,2007年后再也没出过水。”这一次的出水预兆,让从事了7年枯水题刻研究的刘兴亮兴奋非凡。“一个人活一生,见它的机会也就这么几次。”
△莲花石拓片
刘兴亮随即请江津方面提前联系好了船工,购买了防水雨靴,并准备了纸、墨、白芨水、拓包等椎拓工具,那天晚上他做梦都梦到了长江。
终于在3月1日,他等来了张廷良的电话:下午水位开始降了,莲花石出水了!这是11年来第一次!
48小时抢出10张精品拓片
“下次见面,怕是我已经退休了”
“出发!”刘兴亮带领文保团队紧急开赴现场,使命只有一个:抢在江水上涨前获得更多的文保资料。
△制作莲花石拓片
“在这之前,莲花石水文题刻拓片在国内很少见到。”团队中的杨军老师从事文物保护几十年,退休后被返聘回单位,这竟然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题刻原石,“机会真是可遇不可求。真的。”
3月的重庆虽已入春,但气温仍然只有10℃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保队员们依然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开工”,靴子进水了干脆打赤脚,渴了饿了也只能硬挺着。拓片工作需要非常仔细,有时候眼看就要成功,却突然经过一艘轮船,浪花又把片破坏掉,只得重新来。
“我们每成功制作一张,平均要损坏四五张。即使几个人同时开工,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有一张成功。”就这样,团队在3月2日,3月5日两天时间里,首次系统完整的对莲花石进行了考古调查,并成功抢拓出10张题刻拓片。
“这样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国只此一家。”刘兴亮如是说。
3月6日,天降雨水,椎拓工作已然无法进行。到了3月8日,江水再次完全将莲花石淹没。
“下次见面,怕是我已经退休了。”面对汹涌江水,刘兴亮感叹了一句,默默转身离开。
充满神话色彩
白鹤梁: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所谓枯水石刻,要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一出,要不怎么这七大石刻群充满了那么多神话色彩!”
七年前,刘兴亮从一个从事古代史研究的“外行”加入到三峡文化研究的队伍,专注于三峡石刻研究,发现三峡文化领域之广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对石刻文化的“痴迷”亦是愈演愈浓。
“除了水文资料,川江七大枯水题刻的内容基本都与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修禊习俗有关,民间将其视为神明,常有祭祀活动围绕其展开,希望能够消灾祈福。”
刘兴亮翻开一页页典故如数家珍。“史料记载,每逢水位枯下的初春时节,当地百姓就会到丰都龙床石上举行一种拜龙床的民俗活动。他们焚香秉烛。祈祷龙神,保佑男孩成器成龙,长命富贵,同时也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云阳龙脊石上,当地民间也有举行修禊和占鸡卜的习俗活动。
“我曾接触过龙脊石的复制品,复制品在云阳三峡文物园保存。不过,保存题刻数量最多最好的,还是涪陵白鹤梁。”
提及白鹤梁,原本严肃的刘兴亮开始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白鹤梁是发现石刻时间跨度最大的一处题刻群。人也多,题名人多达594人。通过上面的题刻就可推断整个唐宋以来七十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其最大的研究价值也正在于此……”
灵石在哪里?
愿今生能见它一次
到目前为止,刘兴亮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见朝天门灵石一次。
朝天门灵石据史料记载,上有自汉、晋以来题刻十五段左右,1972年,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重庆博物馆联合做水文考古调查,发现朝天门附近有长约200米石梁延伸至江心,分隔两江之水,但遗憾的是当年水位仍然不低,无法获得进一步信息。
△1999年文保工作者调查江北耗儿石
“曾有一位老船工讲,民国时期一次极枯水位时,灵石曾露出江面,水下隐隐有字迹。从文献记载来看,灵石题刻特点之一是与白鹤梁题刻一样,具有水文标尺的作用,但这几十年里灵石从未再现。”
△2000年文保工作者调查巴南迎春石
刘兴亮翻开典籍,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判断:“灵石上的题刻应该是重庆所有枯水题刻中时间最早的,汉代、两晋的文字都有,最晚的文字也到了乾隆时期,文献中记载很多,甚至连上面题了哪些字都有,但公开存世的拓本已经见不到了。1972年的调查,看到的石梁应该就是灵石,但是水位太高,也不能完全断定。”
刘兴亮喝了一口茶水,目光看向远方,“为什么我们就是找不到它呢?有人等了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它一次,希望我今生能有机会见它一次。”
延伸阅读:重庆枯水题刻基本情况
江津莲花石:目前题刻区存有题刻38段,时代分布从南宋乾道辛卯年至1937年,2018年为11年来首次出水亮相。
朝天门灵石:文献记载众多,上有自汉、晋以来题刻15段左右,但近几十年中灵石从未出现。
巴南迎春石:最早所见为南宋的冯时行题刻,题刻总数约有10余段。但保存状况普遍不好,多数题刻剥落严重,已经很难辨识。内容多与修禊习俗及士大夫游赏有关。
江北耗儿石:耗儿石发现时间较晚,1987年3月20日才被首次发现,1999年3月11口下午2点,寸滩水位158.32米,耗儿石后蜀题刻出水,清晰的文字呈现眼前:“大蜀明德二三年岁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记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仅“之”字损。此题刻时间为公元936年,比涪陵白鹤梁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有纪年的971年水文题刻还早35年。
涪陵白鹤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下博物馆也已正式对外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丰都龙床石:位于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常年潜于江心,唯冬春水枯才露出水面。此处题刻早最始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云阳龙脊石:该处题刻数量也比较多,目前统计总数量在163段左右,三峡蓄水后,文物部门已经将龙脊石题刻原样复制,复制品在云阳三峡文物园保存。
原标题:揭秘 | 长江迷雾:重庆七大枯水题刻,你见过几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