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滔滔
△付滔滔在地里查看前胡生长情况。
“大学毕业后我到浙江跑过销售,养过鸭子,当过车间主任助理……一晃就是12年。12年后,我还是选择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石柱中益乡龙河村,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说这话时,36岁的付滔滔正在自家门前的地里拨弄前胡。
前胡——“藿香正气液”的原材料。石柱县中益乡龙河村的居民,因为这种中药材,粮经比例由9:1调整为1:9,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今天,上游新闻带你走进中益乡龙河村,听一听当地本土人才付滔滔的故事,和这个大学毕业后在外漂泊12年,想要助力乡村振兴帮助老乡脱贫,回到家乡重新“种地”的大学生谈谈他的愿望。
大学毕业后首次创业 养鸭失败亏损一万多
付滔滔1982年出生,家住石柱土县中益乡龙河村阳光组。2005年,他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
生长于农村的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高中毕业后,他选择报考农业院校,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还在学校时,他就想过将来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当时,付滔滔十分憧憬农场生活,“我想搞养殖,就要懂技术,所以学了当时冷门的畜牧兽医专业。”
大学毕业后,付滔滔先是到浙江当起了“浙漂”,从最普通的销售工作做起。跑了一段时间的销售后,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于是迫不及待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倾其所有“老本儿”,和同学办起了养殖场饲养鸭子。
天不遂人愿,付滔滔的养殖场还没搞多久,就遇上了“禽流感”,鸭子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不光没赚钱,还倒亏了几万块钱,首次创业,付滔滔以失败告终。
他只好再次外出务工,“我还是只有去‘浙漂’啊!”2008年,付滔滔回到浙江,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直到2017年干到工厂的车间主任助理,年薪可以拿到8万元左右,他终于用收入还清了首次创业欠下的债务。
看到国家号召 他毅然回乡助力扶贫
2017年8月的一天,付滔滔在电视中看到,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紧接着,他又从中益乡龙河村微信群看到,因中益乡扶贫开发需要,村里要招一名本土人才的消息。
经过短暂的考虑后,付滔滔依然决定放弃“浙漂”和8万年薪的工作,要回老家中益乡发展,用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和这么多年的社会积累,助力家乡扶贫。
回想起当时的短暂考虑时间,付滔滔笑称,“唯一的顾虑就是,人家要求35周岁以下的本土人才,可是我当时刚好35周岁,不晓得还要不要我。”
付滔滔还记得,自己一个电话打回村,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本来有一个本土人才在干着,但是因为条件艰苦,没做几天就走了,正好有一个位置空缺。从浙江返乡的付滔滔,就接任起了这项工作,当时,他主要负责村里的文字工作。
一个月后,中益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誓师大会召开,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不久后,县里又成功引进太极集团等知名企业,与本地企业及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全乡产业发展。
自此,龙河村开始种植“藿香正气液”的主要原料——前胡。
手把手带着农户搞种植 “入股+分红”保障农户收益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遇到了困难,村里发展中药材前胡种植,农户以前没有种植经验,担心无收益,很多农户干脆什么都不种。
这些,龙和村里1400亩地有40%都是荒着的。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付滔滔马上组织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让土地合理利用起来,并带动乡亲积极种植。
当时,原本搞文字工作的付滔滔经常跟药材公司派来的技术员讨教前胡种植的技术要领,不清楚的地方就自学,弄懂了就去前胡地里瞅瞅,提醒农户怎么打药、除草,加班加点也要带着乡亲们把前胡种好。
时下,全乡已落实各类特色产业20647亩(含套种5171亩),其中前胡、瓜蒌等中药材12942亩,光是前胡,就有1434.77亩,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药材公司以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及技术指导、产品初加工、产品销售入股,持股44%,全体种植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种植入股,持股50%。前胡生长成熟期一年,销售后按比例分红,农户保底获得5元每公斤的收益,每亩收益在2500元以上。
据中益乡提供的资料显示,乡里目前已经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前胡种植周期长,一直到今年12月,才会产生收益。付滔滔初步估算,他种的50亩前胡,今年底预计纯利润在6万元左右。虽然比当“浙漂”时收入还少了,但他依然对家乡的土地充满信心:“这是第一年搞前胡种植,经验不足,来年一定更好!我对家乡的发展前景很看好。”
文/图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