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并不是青年的专利,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永丰社区一位53岁的嬢嬢,五年间,利用业余时间写了30多首歌。
这些歌,开始在社区传唱,后来在大渡口区传唱,如今,有些甚至走出了国门。部分歌曲不但获了奖,还赢得著名词作家梁上泉的赞赏。
这位励志的嬢嬢名叫周茂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昨(3)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见到了她,听她摆一摆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周茂萍
53岁阿姨爱文艺
创作歌词多次获奖
53岁的周嬢嬢爱旗袍、爱写作、爱花草、爱说话——典型文艺范儿特质。
说到年龄,周嬢嬢说没有关系,艺术人生从不看岁数。“我小学是语文课代表,一直喜欢写作,从小爱看徐志摩、朱自清、泰戈尔等作家的书。上了初中开始看《红楼梦》,里面的经典诗词给了我很多写作灵感。”
以前,她只是写些小说、散文、诗歌。2013年,她偶然为公司写了一首名为《重钢》的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事及朋友的点赞声不绝于耳。于是,她开始“转型”,走上了写歌这条路。
“文字变成了音乐,那种感觉很不一样,感觉就是艺术上的一次交锋。”起初,周嬢嬢就写写歌词,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创作的歌词《母亲的背篓》入围《唱响我家乡的歌——全国首届我的家乡多么美原创歌曲作品集》专辑,荣获银奖;歌词《延安窑洞的那盏灯》入围《放歌中华——全国大型音乐展评作品集》,荣获银奖......
周茂萍的获奖证书之一
“听到别人唱着我的歌,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歌词,大部分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大多关于亲情、友情或是偶尔的灵感。”周嬢嬢说。
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
灵感来自于生活片段
母亲的背篓,暖暖的很柔和
夏天不渴,饿了有奶喝
疲惫的时候一觉醒来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舔拭眼角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填平坎坷.....
这首《母亲的背篓》,是周嬢嬢献给母亲易桂清的。
“1983年正值我高考期间,母亲乳腺癌手术、父亲患病、姐姐生孩子......家里事太多,18岁的我承受不起,高考失败。”周嬢嬢回忆,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进厂工作。但她并不甘心,报了自考,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母亲手术后还有伤痛,但是她很支持我学习,什么都不让我做,独自一人包揽所有家务。当时姐姐的孩子出生,母亲还要照顾孩子,洗尿布、换尿布,很不容易......”
母爱如山,沉甸甸一积就是好多年。2012年年底,周嬢嬢走在街上,看到一位母亲用背篓艰难地背着孩子。“这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她怎样一步一步将我养大成人。”
回家后,她写下了这首歌。
“看了这首歌很感动,这是女儿送我的礼物。”今年80岁的易桂清表示,当年周茂萍高考失败,她心里也不好受。“她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失败也没有自暴自弃,坚持学习,后来终于考上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我知道她很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作为母亲,我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在生活上照顾她。”
周茂萍
歌词登上美国侨网
《小白杨》作者为她点赞
“后来我陆续又写了一些歌,自己比较喜欢的有《预约》、《永远爱》等。”周嬢嬢告诉记者。
写歌词,关键在于收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感动。
《预约》这首歌跟友情有关,演唱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独唱演员王喆。这首歌还登上了“美国侨网”。
“2015年单位组织采风。当时住一个屋的同事刘娟跟我很投缘。我们相处三天,没日没夜地聊天。离开那天,我看到窗外有一只蝴蝶飞来。与友将别,蝴蝶纷至,那种意境美极了!所以,歌词里面就有了一句‘美丽的蝴蝶,匆匆相遇又离别,是选择又不是选择......’”
而歌词《永远爱》,则是缘于母子之情。
“这首歌是写给儿子张骋的。2012年,他18岁时去北京当兵。”周嬢嬢回忆,那是儿子第一次出远门,一别就是一年。“部队很严格,不能随意见面,后来终于有机会见面,却只能见3小时。再次和儿子分开时,我直接哭成泪人......”
“妈妈一直都是一个很文艺的人。起初她说她要写歌,家里的人其实都不太看好,因为她没什么乐理知识,单纯填词始终感觉有局限。没想到,妈妈写的歌竟被到处传唱,百度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作为儿子,我感到很自豪。”张骋说。
著名词作家、诗人、《小白杨》作者梁上泉表示,周茂萍从爱好诗歌创作开始创作歌曲,从生活的感动里悟出歌词,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不但难得,而且很励志。以后,建议她试着与作曲者合作,找到乐感。不过,她转型很成功,为文学的钥匙,为自己打开的不仅是一扇音乐之门,也是一扇生活之门。
周茂萍作词部分歌曲
《预约》
时光匆匆不歇 匆匆不歇
你飞临窗前 窗前作客
啊 几分胆怯 几分喜悦
哦蝴蝶 美丽的蝴蝶
你我从未预约 从未预约
相遇在雨中间 雨中间竹舍
啊 飞来一帘 江南春色
哦美丽的蝴蝶 蝴蝶蝴蝶
啊匆匆相遇 相遇又离别
是选择又不是选择
啊匆匆相遇 相遇又离别
是选择又不是选择
《母亲的背篓》
母亲的背篓 暖暖的很柔和
夏天不渴 饿了有奶喝
疲惫的时候一觉醒来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舔拭眼角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填平坎坷
母亲的背篓 柔柔的很暖和
有唠叨如药 有叮咛烫脚
失望的时候 抬起头来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收拾魂魄
常常看见母亲为我缝补执着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范圣卿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