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现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琉璃粉墙,金碧辉煌。殿宇群,依山取势,庙内碑刻书画丰富。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因此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
生于涿州卒于阆中的张翼德,怎在与其毫无关系的云阳“落户”?
传说张飞正驻守阆中,惊闻关羽噩耗,“旦夕号泣,血湿衣襟”,狂怒中严令部属三日之内挂孝出征,讨伐吴国为二哥报仇。部将范彊、张达深知无法如期复命,又惧怕张飞惩处,于是乘其酒醉联手暗害,取首级投奔东吴。但他们行至云阳,闻吴蜀又已讲和,便仓皇弃首级于江中。张飞投梦一渔翁,述说遇难之事。渔人醒来大惊,次日下网捕鱼,果得其头,于是将其存放在飞凤山麓一座小庙的土偶腹中。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后来人们纷纷到此朝拜,经历代扩建,小庙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
云阳人从不称张飞庙,他们尊称为张王庙,因为他经常显灵。传说,有一天,心归蜀地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细腻的张飞便生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传说,明末张献忠率大军沿长江进军四川时,张飞一脚立江中,一脚立云阳县城,不让张献忠入川。
传说,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乘船回家省亲途经张飞庙,狂言文臣不拜武将。张飞大显威灵吹送逆风30里,张鹏翮所乘船只3日无法行走。最后张鹏翮备齐三牲三果上庙拜祭了张飞,船才顺风而动平安到家。张鹏翮题感谢张飞的诗:“铜锣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顺风,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填崆峒。”。从此,张飞成了保佑过往船只一路平安的神灵。后人便在庙里建了助风阁,上书“助我清风”。而今许多云阳人买了新车或者新船都要去庙里放鞭炮,敬香送油;外出打工的行前要去庙里祭拜许愿,找了钱回来要去还愿。
小说中性情粗鲁的猛张飞,怎么其庙宇却成了“文藻胜地”?
而因为一部《三国演义》,人们历来只知道一个嗜酒好战的“武张飞”,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张飞”。云阳人崇奉一个真实面目的张飞,不仅因其“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的勇猛忠义,还因其“光焰万丈长”的文才。不是吗?仅仅看那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概括得多凝练,专揭人短且不带脏字,绝非一般粗人;他游真多山写下文采飞扬的《真多山游记》;元代画家吴镇作诗,提及魏国钟繇、吴国皇象两位书法家的造诣恐怕难及张飞“汉八分体”;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载张飞擅草书,喜画美人。
正因张飞秉义擅文,历朝文人多前来游赏、留题、书刻、捐助,留存“书画刻三绝”。庙里收藏汉唐以来石刻、木刻、字画600余件,新石器时期以来其他文物1000余件,名噪京师的书家彭聚星、住持瘦梅、名士姚仁寿贡献尤多。其中字画碑刻,多出自名家圣手,各领风骚,为国内外罕见,价值极高,如汉《张表碑》、梁《天监碑》,以及黄庭坚、苏轼、岳飞、郑板桥、刘墉、张船山、竹禅等许多名家之作,“文藻胜地”名副其实。
“国保”文物、4A景区张飞庙,因三峡工程迁至沿江32公里外的新县城对岸,成为1949年以来整体搬迁距离最远、级别最高、体量最大的文物,其恢宏精美的盔顶式建筑和其他宝贵物件均得到原貌保存。这一成功之作,为国内外专家和游人赞叹不已,誉为“创造了一大新的奇迹”。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助风阁旁的这副对联,是张飞庙文物和景观的精妙写照,既颂扬了诸葛亮文章绝世,岳飞书法绝世,更赞美了二人如同张飞一般的完美人格和高妙文才。其下江边的铜锣渡口,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桨声灯影;其后的琵琶山麓,涧水叮咚,松涛声起,如少女轻抚琵琶。
如今,伊人虽逝,而张飞庙的千古灵钟正唱和着悠远古风与时代涛声。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新华网、中国城市文化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