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货好还得勤吆喝。在旧时代,商业网点不足,广告、信息业、交通、通信业欠发达,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是依靠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许多生意人,如卖饮食的、搞修补的、理发的……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把生意做到胡同里弄。为了吸引顾客,他们走一路,吆喝一路,给街头巷尾的寻常百姓送去了方便,也给自己打开了市场。
清楚地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商小贩、各种手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商品、招揽生意还很盛行。每天一大早,天才麻麻亮,就有卖白糕的,头顶一个大的冒着热气的竹蒸笼,大声地吆喝:卖——白糕,白——糖糕!接下来,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相继传来。卖饮食的,卖日用杂品的、卖药的、收破烂的、邮政局送信送电报的、修补各种物品的……
吆喝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即使是在寒冬腊月的夜里十一二点钟,夜深人静了,也还有卖夜宵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路灯昏暗的小巷里晃悠,嘴里发出独具特色的吆喝声:“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一些“夜猫子”闻声而来,买走自己喜爱的夜宵,悠长的吆喝声又再度在夜空中回荡。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方言的不同,每一个城市的吆喝声各不相同。老重庆的吆喝声自然也特色独具,充满乡土气息。由于卖的物品不同,个人的天赋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小商贩的吆喝各有千秋。有的高亢华丽,有的朴实粗放,有的幽默风趣,那么优美,那么温馨,那么富有人情味儿,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许多堪称精彩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萦绕,回味无穷。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自小就对重庆的市声充满好奇,只要听到有叫卖声传来,就会竖起耳朵细听,有时候还会冲出家门,去到小商小贩的摊子前当面听他吆喝,对特别好听,有趣的,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模仿。
我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大多数人已经对昔日的吆喝声没有记忆的今天,许多精彩的吆喝段子我还烂熟于心,并且能模仿吆喝出当时的味道。
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有一个中年人提着一大篮子的青果(橄榄)沿街叫卖:“老青果——三分钱来买一十,老青果,又清热来嘛又清火——”这不过二十来字的吆喝,把品名、价格、功效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贩清亮高亢颇有韵味的吆喝,让听闻者情不自禁地驻足,上前购买。
记忆中另有一个补锅匠的吆喝声也很有味道,至今印象深刻:“锅——拿来补,补锑锅,补盆子;补盆子,补锑锅,烂脸盆——拿来补。”此人声音洪亮,粗犷,豪放,几声吆喝,便吸引很多居民送去破锅烂洗脸盆让他修补。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补锅匠很受欢迎,每一次走街窜巷现场补鍋都收获不小,常常是当场接的活做不完,收工时还带回几个破锅烂盆回家加班继续补,待下次再来时交还给顾客。
在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中,也不乏语言幽默,富有情趣者。有一个卖自家腌制的萝卜线的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在我家门前大声吆喝:“萝卜线,脆又香,老人吃了心不慌;萝卜线,甜又脆,穷人吃了变富贵。”“萝卜线,细又长,爸爸吃了上工厂,妈妈吃了洗衣裳,娃娃吃了上学堂。”小贩轻松俏皮的吆喝词,让围观者受到感染,加之他卖的萝卜线确实又脆又香,风味独特,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城乡掀起“除四害”运动,即全民动手,消灭老鼠、蚊蝇、蟑螂、麻雀。老鼠首当其冲,人人喊打。此时毒死老鼠的药物特別行销。我时常见一位蓄山羊胡的老者提着一竹篮,里面装着许多用纸包的一小包一小包的老鼠药,他边走边吆喝:“耗子药,耗子药,家家户户用得着……大的细的都跑不脱。”听见吆喝声,街坊邻居不时有人买他的耗子药,用起来颇为见效。口碑相传,生意不错,故隔三差五就会看见这位小贩的身影,听见他大声吆喝,至今记忆犹新。
原标题:记忆中的老重庆吆喝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