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有所系、情有独钟,所以敬业勤业、精业乐业。在国网重庆南岸供电公司工作了30个年头的张毅,以其丰富的检修经验和对1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操作的深入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我国带电作业领域的“百电通”和“多面手”,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日出·清晨
“扎进”办公桌 伏案研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的员工,还需要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人。从清晨到日暮,电力人都在紧张地研究、检修、探索中度过。
日出之时,张毅便早早起床赶往单位,虽说路程不远,但一路上,“脑袋瓜儿”仍在不停“运转”。停电情况为什么出现?怎么检测线路故障?哪种检修方法能保证不停电作业?“想到这些,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饱满的画面,从线路检测具体到检修经手人,每一个细节我都考虑得清清楚楚。”张毅告诉记者,“对于从事电力行业的人,是不允许有一点纰漏的,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张毅回忆起以前发生的事情,至今还觉得头皮发麻,“二十几年前,我奉命在变电站修变压器,为了防止零件被腐蚀,许多大型变压器基本都是浸在油里,所以当时检修的时候我几乎是在油里边游泳;还有一次,我在80米高的铁塔上安装避雷器作业,当退出作业地带的时候,整个人都被释放的电流弹了起来,当时要不是我下意识地抓了个东西,现在估计已经不在了。”
为了让电力人少被电“打”,在尽可能小的损失下保证电路维修,确保市民用电,2014年,张毅编写了《10千伏旁路法不停电作业检修两环网柜之间电缆线路》和《10千伏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变供电》,填补了1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操作领域理论规范的空白,成为重庆市电力行业首创的行业操作指导规范。同时,首次为山区铁塔安装35-220千伏线路型氧化锌避雷器,结合西南地区山地地貌,创立“山地带电立杆法”,使每年供电量新增200余万千瓦时,停电时间平均减少3000多小时。
日中·午后
身穿绝缘服 外出作业
一上午对着照片斟酌研究,大致问题虽能找到,但细节细微之处,还得亲自去现场检测。“现在天气凉快了,外出作业条件好了很多。要是遇上天气热的时候,我们班组成员没得哪个在白天没看到过‘星星’。”张毅一边走出办公室,一边向记者介绍,“看,我们现在身穿这套绝缘服,少说都有10几斤重,再加上绝缘手套、绝缘帽子,一场带电作业下来,就像是蒸了个桑拿。”
1986年,张毅高中毕业,热血澎湃的他觉得保家卫国才是男子最重要的事业,一心就想着入伍参军。后来因为父亲的一句“纵有家财万贯,不如一技防身”,便跟随父亲的脚步,进了电力行业,成为一个“追电”之人。
1989年,张毅来到线路所检修班,跟着师傅边学边干,从简单的220伏到380伏,再到1万伏高压线……张毅一步一步尝试着带电检修。“以前跟师傅学艺,从架铁塔、搭电缆到安装天燃气,什么都做过。那个时候物质匮乏,营养跟不上,个子也不高,连冲击钻都把不稳,就只有和工友轮流靠肩膀把它顶进去。”张毅说,“我们经常在电线杆上一站就是半天,酷暑的时候基本是把藿香正气液当水喝,赶上阴天下雨,就搭一块遮雨布继续作业,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上都被电线磨出了血泡,虽然很苦,但总比出事故强。”
随着带电作业的被认可,由张毅创建的 “张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 “传承绝技绝活、培育创新成果、培养技能人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成为了高技能人才、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
日落·傍晚
吃完晚饭后 继续备课
“明天该给徒弟讲什么?有些什么注意事项?他们每个人的薄弱点在哪?”一回到家,匆匆吃完晚饭,张毅又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下班后我老婆经常跟我抱怨,说我回不回来都差不多,只有一个躯壳在这里,灵魂早就已经’飞’了。确实干我们这行,不得不承认很杀脑细胞,经常晚上想事情都会失眠。”
“才进入电力行业的时候,我就只知道按照师傅说的做,但从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好比一个参数,它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得来,我们都一概不知。后来每次作业我都尝试改进,有时为了弄懂一个原理,在新华书店一待就是一天。”对于现代工人技术的创新,张毅一直都有自己的理解,“现代工人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能够操作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复合人才。为了让徒弟们记住什么现场要用什么工具,在野外作业时,我总是安排大家在电杆下吃饭,一边吃饭,一边问他们电杆上面有什么设备,久而久之,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能及时反应,做好准备。”
十几年间,张毅除了要把每年立项的科技项目汇总起来,还要落实负责人,规定完成时间,使每个团队分工具体、清楚。“只有天天摸索,才能熟能生巧,通过理解和消化,实现创新和发展。”张毅告诉记者。
为了将技术传给更多“电力人”,张毅主要采用“师徒结对”、“传帮带”、“技能比武”等多种方式,来培养电力行业的高级人才;对于新出的项目,他总是带头试验,研发出了《用于带电作业的横担绝缘挡板》、《绝缘子吊钩》等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张毅已累计获得15项国家专利授权,带领的团队先后产出专利70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QC成果奖56项,顺利将一个人的成功转化成一群人的成功。
上游新闻记者:吴思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