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窄的长长的过道两边,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烟,刚刚下完了小雨的季节,爸妈又一起走过的老街,记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长又很短暂的岁月。——李荣浩《老街》
每个人的记忆里
都有一条老街
始于繁华,归于宁静
当小孩穿梭在街头巷尾
当老人倚躺在黄桷树下
这就是我们记忆里的老街
对于鱼嘴
码头粮站茶馆石桥
这些老元素你还记得么
在鱼嘴人心中
又都有着怎样的故事
码头
长江边、航标和轮船
从鱼嘴工农路沿着马路一直往前走,会看到一个标牌告诉你到码头向右下坡。沿着一车道的泥土路,旁边是一大片的芭蕉林,看上去翠绿欲滴。
走过一个弯,就能远远望到长江,以及江上的轮船。走进江边,江水拍打着礁石,哗啦啦的声音伴着鸟叫,也煞是好听。往回望去,几米高的航站标伫立在坡上,为往来的船只指引方向。
鱼嘴一直是长江边上的水码头,清朝时期过往木船由此入夜停靠,天明起航。同时,统景、石船、龙兴、舒家、天宝和复盛的客商货船也在鱼嘴转口出入长江,场上建有木船帮、力行帮、骡马帮,为客商转运货物。
抗战时期,停靠鱼嘴的水运客船较多,有佛亨公司、民生公司等多条船,上水至朝天门沿线,下水至木洞、洛碛,定时在鱼嘴上下客。另有远航大轮船停靠在沱湾。
老街
禹王庙、粮站和猫
从码头往回走,就能走进目前还保留着的部分鱼嘴老街,其中就以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为代表。这也是当时鱼嘴老街粮站的所在地,还留有当时的“议价粮油价格表”
抗战时期,随着人口逐渐增多,鱼嘴老街商业也日益繁茂,新市场、河街的饭馆、旅社、茶园、小食摊店林立,著名的有开阳栈、荣华栈、兴盛园、三园居、福不归等。尤以黄豆花、陶二嫂栈房、蒋大嫂凉粉、夏二嫂水果、马金安面食、三仙斋蜜枣、裕和斋杂糖、裕泰斋饼子以及张家两代人独自经营的特产干壳饼等闻名。禹王庙原本有一座戏台,场上组建有业余川戏班,常年唱戏演出,文化生活活跃。
石桥
黄桷树、杂草和三座桥
文化路与东风路的交汇处,有一条通往镇边小溪的石板路。沿着这条有些荒芜的石板路前行不远,就是卷洞桥。
不过这座桥现在已经不能使用了,一旁用钢架搭了一座桥方便行人通行。而卷洞桥也只留下杂草丛生的桥体,屹立桥头的一棵遮天蔽日的黄葛树和从桥下奔腾蜿蜒而过的溪水,夕阳西下,也颇有一番古韵。
传说,很早的时候,小溪上有一座木桥。一位姓黄的书生赴考路过此桥,将木桥踩断,深感不吉,送行的妻子机智地说:“踩断木桥换石桥,脱去兰衫换紫袍。”书生听后,转忧为喜,后来中举,便出资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桥。
资料显示,卷洞桥始建于1817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些破旧。考虑到这里是通往附近龙胆与石萍乡的要道,当时的江北县于1966年拨款4664元,进行了重新整修,更名为东风桥,但当地的老人还是习惯叫它卷洞桥。
耍事
娃娃牌、豆花和老人
在老街上,有一家豆花馆非常有名,前前后后已经有近30年,换了两任老板。每到中午,就坐满了人,一碗碗豆花端上桌,也是让人垂涎欲滴。
同样,在老街上大多数的老人喜欢打一种叫“娃娃牌”的纸牌,纸牌有8种花色,分别对应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四个字。一碗茶、一副牌,一坐就是一下午。
对于鱼嘴老街
是几代鱼嘴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不过老街也有着新事物
码头边开了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农家乐
吸引着来往游客吃饭、赏江、休闲
或许也正是有着这些新事物的诞生
也赋予了鱼嘴老街新的生命
原标题:江北记忆 | 几代人的乡愁都留在了这条老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