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破山塑像
破山(1597-1666年),俗姓蹇,名栋宇,法名海明,祖籍明四川大竹,后流寓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区)。他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禅宗大师,西南禅宗祖庭双桂堂的开山祖师,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被尊为“古佛出世”“小释迦”。
少小向佛 寻师问道
破山出身于豪门世家,是明初五朝重臣忠定公蹇义的后裔。他出生时,家族已经败落,父母为其取名“栋宇”,就是希望他日后“光耀门庭,重振家声”。他7岁时偶听邻人诵佛,才开口说话。第二年进入乡校读书,却“不以诗书为事”“自此恒觅佛书”。
19岁时他外出云游,在一小庙壁间偶见志公禅师劝世歌而顿悟,“予读至身世皆空处,不觉堕泪”,将从前恩爱等事,一时冰解,遂到大竹佛恩寺出家,由大持和尚为其命名“海明”。一年后,为寻求大法,他背负行囊,孤身出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圣地——黄梅破头山(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乃六祖慧能求法得道之处)攻读佛教典籍。3年后,海明熟读各种佛门要典、古人语录,却遭遇思绪不畅的痛苦。为解决学问不通,“所疑所碍者”,他“以七日为期,刻期取证”。至闭关最后一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当日午后,他信步举足,坠于悬崖之下,将脚跌伤,豁然开悟。从此,他便有了“破山”这个法号,不知是为了纪念破头山三年学法的经历,还是调侃自己破壁落山的举动。
离开破头山的破山,一路向东,遍访耆宿,后至金粟(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拜在密云圆悟禅师座下。在金粟山上,破山时时追随密云左右,无论上堂、坐禅、赏月,还是颂众普请,朝夕问道,机锋往来,受益颇多。1628年,破山准备回归巴蜀,密云遂书“曹溪正脉来源”相付,作为破山回蜀传法的凭据。至此,破山继五峰如学、汉月法藏之后,成为密云的第三位嗣法弟子。
开宗立派 佛度众生
1632年年末,破山由浙还蜀,在川东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稍作停留,随后来到梁山,并与梁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633年始,破山在梁山的万峰山太平寺广纳门徒,传播禅法。破山传法风格与其师密云一脉相承,或充满玄言妙语,或直白如俚语村言,机锋往来,棒喝相应。在短短的时间里,四川佛门就为之震动,“蜀人久未响此音,师一演唱,有志正因之士,远近趋风”。在万峰山基础稳定、运转正常后,破山数次云游川东各地,先后主持梁山中庆寺、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栖宁寺、渠县(今四川省渠县)祥符寺、江安(今四川省江安县)蟠龙寺等道场,所到之处,“僧侣云臻,缁素驰逐”。破山俨然已成“一代宗盟”。
明末清初,灾荒不断,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战乱期间,破山为避免生灵涂炭,宣传的种种理论“皆以不杀为至德”,甚至“破戒止杀”。1650年,受涪陵总兵李占春的邀请,破山来到涪陵,看见军营中杀戮太甚,劝诫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们何必要滥杀无辜呢?”李占春却说:“要我不杀人,除非公吃肉。”为此,破山以一个佛门高僧的身份公然开斋喝酒吃肉,这让李占春非常震撼,下令“不许误杀一人”。此事在《梁山县志》《四川通志》《流寇志》等诸多史料中皆有记载,民间更是广为流传。破山劝人止杀,让正统的官僚贵族和非正统的流贼草寇,都成为他的信徒。
建双桂堂 大道圆满
1653年,破山在梁山创建双桂禅院,建立双桂法派。双桂法派以“养育贤才,陶铸后学,继往开来”为宗旨,破山招贤弘教,直接嗣法弟子87人,受其法礼教化者不计其数。这些法子法孙往来于西南各处及陕、楚、闽、湘等地,分化四方,中兴佛法,大振双桂道风,使西南佛法迅速兴盛,双桂堂遂成为西南禅宗祖庭。《中华佛教二千年》说:到了“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伟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
破山晚年寓身双桂法堂,着力于佛法与禅学的圆融、义理与参学的圆融、念佛与禅悟的圆融、持戒与破执的圆融,或聚众说法,或领众熏修,或带头普请。这时期破山的传法呈开放态势,强调“内外典籍,贵以贯通”,加上数十年生活的磨砺、学问的积累、佛法的修炼,逐渐达到禅、净、教、戒的统一。
破山不仅佛学造诣博大精深,在诗歌创作和书法方面也颇有成就。破山在50余年的笔墨生涯中,存诗1300余首,自题诗集《双桂草》。他的书法多以自作诗句和佛偈文辞为内容,一气呵成,浑朴超然。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有诗赞曰:“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破山在巴蜀传禅30余年,创立双桂法派,使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佛教“兴盛到历史的顶点”,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的代表性人物。
原标题:宗教历史名人(四):破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