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至今已出了5位教师。”说起教书这件事,刘绪毅很是自豪。55岁的他,已经在讲台上站了35年,现在是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的数学老师。他的父亲刘富忠、姐姐刘贵登、女儿刘禹含、侄女罗玲也均为人民教师。3代5人,跨越了半个世纪,一脉相承延续着老刘家“爱生如子、助人为乐”的家风。今年,重庆市教委选送了一批教师家庭评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刘绪毅一家也在候选名单中。对此,刘绪毅只是说:“只要孩子有需要,我们有能力,就一定会在讲台上站下去。”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为国育才更重要,因为孩子就是希望和未来。
爷爷的家风:做老师一定要爱生如子
1970年,巫溪还是个山高路远的地方。
那一年,青年的刘富忠雄心壮志,他想让山里的孩子们“飞”出去。于是,他踏上了八角村小的三尺讲台。
那时,家中排行老二的刘绪毅才3岁多。小小的他很疑惑,为什么父亲总是很久才能回来一次,停留不到一天又匆匆离开,他总也见不着父亲。
“你爸爸是教书的,回来一次要走一天一夜的路。山那边还有娃娃等他回去,所以他住在学校。”母亲这样告诉刘绪毅。
几年后,刘富忠终于被调回了离家不远的马平村小教书。但此时,十岁的刘绪毅又有了新的疑惑:家里本就不富裕,为什么父亲总是要把学生带回家里来吃住?
“那些娃娃也是可怜,你爸爸心善。”母亲这样解释。
母亲的话,刘绪毅似懂非懂。
晚饭后,刘绪毅经常躲在门背后偷看父亲辅导学生课业。煤油灯下,父亲总对学生说:“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能走出大山。”
父亲的话,他听懂了,也暗暗记在了心里:山里娃更要好生读书。
初中毕业后,刘绪毅考上了师范。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刘富忠高兴得在家摆了一大桌好菜,像是过年。
对酌时,刘富忠拉着儿子刘绪毅的手说:“从现在起,你就是个准老师了。记住,爱生如子、助人为乐,就是我们刘家的家风!”
父亲的顿悟:教书育人就是报效国家
一晃,16年过去了。1986年7月,刘绪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揣着“建设家乡”的宏愿,成为巫山县茶山小学一名教师。
报到那天,刘绪毅背着铺盖卷儿,提着行李包,顶着山风,在崎岖险峻的山间小路跋涉许久后,终于走到了学校门口。
一抬头,他傻眼了:几间破烂的土木房,几张歪瓜裂枣的桌椅板凳,一棵古老而消瘦的柳树上挂着一块铁皮,一个人正在“当当当”地敲着——那就是上课铃。
这就是学校?虽然早已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现实仍给了刘绪毅一记“重击”。
此后几日,刘绪毅陆续收到师范校友的来信,他发现只有自己最“惨”。
班里的30多个孩子基础都很差,每天都是他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孩子们总是怯怯地看着他,不敢发言。一时间,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刘绪毅失眠了。
周末,刘绪毅回家找到父亲说:“爸,我想调学校,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为啥?”刘富忠先是疑惑,在听了儿子的诉苦后,气不打一处来,“你什么成绩都还没有,就想提要求?”父亲的怒火让刘绪毅怔住了,甚至觉得他有些不近人情。
次日,怀着低落的心情回到学校后,刘绪毅敲响了同事鲁丹瑶的房门。
他向鲁丹瑶道明心境,说自己想入伍参军。对方看着他的眼睛反问:“你走了,这些娃娃怎么办?”
孩子们基础差,不是正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吗?
教书育人不是报效祖国吗?
大山里的孩子,除了读书,他们还有别的出路吗?
“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能走出大山。”父亲当年的话与鲁丹瑶的三个问题,像一记惊雷“炸”醒了刘绪毅。
基础差就学,学不进就使劲学!
此后,和父亲一样,刘绪毅也变成了那个“吃住在校”的老师:学生家里没有煤油照明,他就把供应给自己改作业用的煤油送去几斤;吃不起饭,他就把伙食分给孩子;题不会做,那就讲到会做为止。
一个男娃娃因家境困难,父母让他回家务农。刘绪毅知道后,三次登门劝说,自掏腰包交学费让男孩回到了教室。
一个女娃娃连续三天都没到校,刘绪毅上门家访。看到他,孩子眼泪簌簌:没有爸爸,妈妈生病。孩子说,老师我想上学!刘绪毅二话没说,把包里仅有的几十块钱全部塞给了眼前的女学生。
这些年下来,学费、医药费垫了多少?刘绪毅记不清了,他说:“反正学校有伙食,工资不用来帮助那些学生,也没什么其他用处。”
时至今日,回忆起孩子们举步维艰的求学路,刘绪毅又湿了眼眶。他渐渐明白了当年的父亲——正因为把每个学生都视如己出,才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
让刘绪毅欣慰的是,那些读不起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时光荏苒,刘绪毅已年过半百,细述起老照片上那些年轻稚嫩的面孔,还能挨个喊出名字。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大大小小的奖状、荣誉证书已经多得数不清。“成绩”做出来了,但他再也没有给父亲提起。
曾经不理解父亲的刘绪毅,逐渐变成了父亲的模样。“做了老师,我才知道他当年的艰苦。跟他说太多,怕他更担心我累着。”至于曾经的“不近人情”,刘绪毅早已释怀,甚至还有些感谢。“毕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女儿的传承:让更多孩子以读书改变命运
“在你眼中,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很强的韧性。”刘绪毅的女儿,刘禹含回答。
对比后不难发现,刘禹含的童年几乎和刘绪毅一模一样:有一个同样的父亲——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几乎见不到面;有一段同样的经历——第一个认识的职业是教师;有一种同样的信念——让更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高考填志愿时,当拿到刘绪毅帮忙填好的志愿表后,刘禹含一点都不生气,上面写着清一色的师范类高校。她甚至还有些期待,成为童年里那个“闪闪发光”的人。
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刘禹含就入职重庆市聋哑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教授学生计算机。上班那天,刘绪毅对她说:“爱生如子、助人为乐,是我们刘家的家风。”
刚开始,刘禹含看不懂学生们的手语。每天上班期间,她就请教别的老师,甚至学生。下班后,就上网自学。3个月后,她过了“手语关”。
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她设计了“智能浇花机器人”课程,并到普通学校借班试课,一次次改进后,终于获得全国优质课比赛特等奖,2020年被评为重庆市骨干教师。
时至今日,刘禹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提起老刘家的家风,她说:“只要孩子愿意而且有能力,我也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站上这三尺讲台。”
除了刘禹含,在老刘家,刘绪毅的姐姐刘贵登也在巫溪三圣村小和渔沙中心小学任教了30多年,现已退休。她的女儿罗玲,也在今年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到重庆市人和街小学任教后,刘绪毅仍未忘记家乡的孩子们。他主动加入重庆市教委的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带领教师团队,回到巫溪为孩子们授课。
今年5月,在人和街小学与巫溪龙台小学的5G“云端”教研活动中,刘绪毅“跨越千里”和家乡的孩子们互动,为那里的青年教师们指导、听课“诊断”。时至今日,他教出了3000多位学生。人和街小学的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他的徒弟。
2001年,年逾80的刘富忠在帮助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后,终于退休了。如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逢人就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有两件事‘第一,我班上孩子们的成绩是全学区最好的’;第二,我的后代们也当了教师。”
一个家、三代人、五位老师,老刘家的家风始终未变,而育人之路还在延续……
原标题:讲台上的半个世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