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舌妇、老油条……这些看似不科学的词语其实都是大有来头啊!
10-27 16:39:08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消息,汉语的世界博大精深,造词的祖先们更加深不可测,随随便便一个词语中都暗含了比喻拟人通感……

各种神乎其技的修辞手法。

有一些文科生觉得特别生动形象,想为造词者疯狂打call的词语,

在不知典故的理科生看来,却全是BUG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这些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词语到底是怎么来的。

「喝墨水」这个词,

常跟文化水平的高低联系在一起。

「喝」的「墨水」越多,

就表示越有学问,

「胸无点墨」则是没文化真可怕。

但自从学了化学之后,

理科生却再也不能直视这个词了,

要知道现在的墨水一般是用工业炭黑制成,

喝下去搞不好是要中毒的啊!

为什么古人会用“喝墨水”这么细思恐极的词语,

来比喻长知识呢?

古人也冤枉啊!

“喝墨水”最初其实是对学渣的一种惩罚,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朝廷就有这样的规定:

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之后,要求就更严格了,

《隋书·礼仪四》记载:

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无论是书写不工整,还是在皇帝面前写错别字,都要受到“喝墨水”的惩罚!

不过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因为古代的墨水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

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制得,一般无毒。

所以到唐宋时期,有些读书人竟然觉得“喝墨水”好像很有格调的样子,于是不罚自饮。

连不少大文豪也跟着赶时髦,像是苏轼就曾在诗中感叹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久而久之,

民间就有了“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的说法。

“喝墨水”一词也渐渐地,从惩罚变成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意思了。

我们常常会用“飞毛腿”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跑得快如刘翔。

不过仔细想想却有点奇怪,飞毛是什么鬼?!

根据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脚毛太长明明会增加阻力啊!

怎么反而会跑得快呢?

还是说“飞毛腿”其实是形容速度快得连脚毛都飞了起来?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文科生是时候搬出典故来以正视听了!

“飞毛腿”这个词,其实跟古代的"快递业"——邮驿有关。

旧时官府为了传送官方的文书和军事情报,常常会选用一些善于奔跑的人来做"邮人",

这些人因为跑得快,所以也被称作“健步”“急脚子”“快行子”。

事有轻重缓急,遇到十万火急的军事文书,

人们就会在上面插上一根鸟羽以示紧急,这种信被称为“羽檄”。

话说当年陈豨谋反时,汉高祖刘邦就曾“以羽檄征天下兵”,

南朝的裴骃对此注解道:

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

一看到“羽檄”,“快行子”们就知道这事绝对不能耽误,必须以飞一般的速度全力投递。

所以,

“飞毛腿”这个称呼里的“毛”才不是什么脚毛呢!

而是指羽檄上插着的鸟类的羽毛啊!

作为一枚资深吃货,经验告诉我,

“老油条”炸的时间长了,

明明就又硬又难吃,

为什么这个词可以用来比喻那些混迹江湖多年圆滑世故的“老司机”呢?

这其中也是有故事的!

在粤语和闽南方言里,油条叫作“油炸鬼”

是不是听起来很惊悚?

不过别怕,这个名字其实是从“油炸桧”谐音而来的。

△秦桧夫妇跪像

话说当年,大奸臣秦桧“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南宋都城临安的百姓那个气啊!

都恨不得把秦桧这个奸贼大卸八块。

可惜秦桧的势力实在太大,吃瓜群众根本就拿他没办法。

△影视剧中的秦桧 

这时有个小贩灵机一动,他把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再将它们绞在一起油炸,并取名为“油炸

边炸边脑补出,秦桧和他老婆王氏下油锅的画面,于是一夜之间百姓们纷纷大嚼“油炸桧”泄恨,这种油炸小吃顿时风靡全城走向全国。

后来,“油炸桧”发展成了今天的油条,

因为油条是油炸的,

在油锅里泡的时间越久就越“油滑”,

于是人们就把圆滑世故不诚恳的油滑之辈,

比作”老油条“了。

俗话里把爱说三道四的人,称为“长舌妇”。

不过在一般人的印象里,

舌头长的除了吐字不清“大舌头”,就是恐怖片里的吊死鬼……

好像都跟爱扯闲话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那么,“长舌妇”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从《诗经》说起了。

《诗经·大雅·瞻卬》有云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这首诗的主旨是diss周幽王荒淫无道,宠信奸妃,祸国殃民,所以这位“有长舌”的妇人,很明显就是在指褒姒。

讽刺她身在后宫,却将舌头伸向了前朝,巧舌如簧干预朝政,用谗言陷害忠良。

于是从此之后,各种文学作品都纷纷用“长舌妇”,来形容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女人。

例如西汉的《焦氏易林》中就有:

“尹氏伯奇,父子分离,无罪被辜,长舌为灾。”

说的就是伯奇无端端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结果却发现是被后妈进谗言陷害的故事。


“打交道”这个词大家经常挂在嘴边,

但仔细想来却有BUG。

“交道”为什么要用呢?

难道古人喜欢“不打不相识”?

没有点功夫都不敢穿越了啊!

你们真的知道“交道”到底是什么吗?

“交道”在今天一般是接触、往来的意思,有时也理解为“交友之道”,但它在古代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

《晋书·石季龙载记》中,有一句话要中文十级的大师才能看懂:

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

啥?门里还有“交道”

可能是大家都看不懂,南宋史学家胡三省特地在此处做了注释:

交道,午道也,一纵一横为午道。

所谓“交道”就是“午道”,因为“午”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驾驭马的缰绳。

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就像是相交的绳索,从而延伸出纵横相交之义,又因为“纵横相交”。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字,所以“交道”在古代,其实是十字路口的意思。

十字路口可以连接、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于是“交道”也引申为联系来往。

“打交道”其实就是打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让通往彼此内心的路得以互相连通,

这么说来,“交道”当然要全力以赴地“打”啦!

所以说到底,

这些看似不科学的词语其实都是大有来头啊!

原标题:趣闻 | 想逼疯一个理科生,给他看这些词就够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