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集《武林外传》,在看似粗糙的外表下隐藏着令人常读常新的精神内核。今天,我们就用新的眼光,一起回顾剧中的台词和道具中的“古董”们吧。
碧玉屏风
台词中的“翡翠屏风”
郭芙蓉曾经一气之下砸了对面的怡红楼,翡翠屏风也是惨遭毒手的宝贝之一,翡翠屏风的道具没有在剧中出镜,这很可能是因为——这家伙真挺贵重的。
玉屏风始见于汉代,大约在明清时期兴盛起来。
在相似的文物中,有一件碧玉屏风名声很响亮、故事很曲折,与《武林外传》中的人物特点很契合。这件国宝级的文物现在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碧玉屏风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碧玉屏风局部
1941年,汪兆铭(汪精卫)访问日本时,把碧玉屏风作为礼物送给了天皇。日本战败后,它被归还给中国,收藏在中央博物院中。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中国台湾时,它和其他故宫文物一同被运送到了台湾。从南京往台湾搬运文物时,最后的第三班船已经满载,船长宣布停止装船,故宫文物转移负责人杭立武强烈要求:“还有四箱一定要装船!”这四箱文物中,就包括了碧玉屏风等作品。
这件文物原名是“翠玉屏风”,但是后来改为“碧玉屏风”。从色泽上来看,它很像在云南或缅甸开采出来的辉玉,所以称为“翠玉”。后来台北故宫通过光学鉴定发现,它是从新疆地区开采出的闪玉,所以将其更名为“碧玉”。
盖罐
剧照中的各色盖罐
《武林外传》简单的陈设中有一类器物经常出镜,那就是各种罐、碗、盘、壶、钵之类的实用器皿(嗯,这很符合同福客栈的功能定位),剧中各种颜色的盖罐几乎占据了道具总数的半壁江山。盖罐是一种古老的器形,即配有盖子的罐子。
剧照中的黄釉盖罐
剧照中的蓝釉盖罐
剧照中的红釉盖罐
剧照中的青花盖罐
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已配有专用盖,瓷质盖罐始见东汉,之后各个朝代都有烧造。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黑陶高柄盖罐 现藏上海博物馆
唐彩绘黄釉陶盖罐 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五代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 现藏上海博物馆
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 现藏上海博物馆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明嘉靖青花矾红鱼藻纹盖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宣统黄釉盖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盖罐在各个时代的器形差别很大,有多种细分的门类,罐的形状有高、矮、扁、圆之分,盖也有平顶、盘式、弧形式、荷叶式、将军帽式几种,连盖钮也有狮钮、玉兔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香炉
剧中曾经多次出现一只三足香炉,经常摆放在佟掌柜的梳妆台上或者大堂的供像前:
剧照中的香炉
香炉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类器物,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皇家、文人、平民乃至宗教界,以闻香为乐、为雅、为仪式,两千年来继承发扬,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祭祀和敬佛的礼器,二是与文人香道的风雅传统有关,古人的“绿满窗前草不除,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读书的绝妙意境之一,香炉与儒、佛、道的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的发展也受到当时社会风俗、工艺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现藏上海博物馆
嫁妆瓶
剧中多次出现插着鸡毛掸子的瓶子,鸡毛掸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尚且没有明确的时间。
传说夏朝有个叫少康的,他发现受伤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很多,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第一把掸子。但是这也只是传说而已。
鸡毛掸子的功能主要是掸尘,将鸡毛掸子插入瓶内又有“平(瓶)安吉(鸡)祥”的美意,于是大户人家的神龛祭台旁边都少不了精致的鸡毛掸子,京津一带还有鸡毛掸子作嫁妆的习俗。
剧照中插着鸡毛掸子的瓶子
剧照中插着鸡毛掸子的瓶子
插鸡毛掸子的瓶子在北方被称作“掸瓶”,也叫“嫁妆瓶”,嫁妆瓶流行于清末民初,民间嫁女常为嫁妆,故名。一般成对摆放在厅堂,插着鸡毛掸子,嫁妆瓶常有牡丹图案,与瓶身组合寓意“富贵平安”。嫁妆瓶是道光时期民窑的大宗产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清道光豆青青花盘口兽耳瓶
清道光青花寿星图盘口兽耳瓶
扇
佟掌柜经常摇一把团扇,郭芙蓉与杨蕙兰比武前摇过折扇,书院夫子也曾携带过折扇到同福客栈家访:
剧照中的团扇
剧照中的折扇
团扇初兴于汉,盛行于魏晋,开始以素白为贵,素洁扇面上不加彩饰,故似皎洁明月,唐宋之后则多加书画为饰了。
折扇不是土生土长的物件儿,它的传入和流行时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目前的资料推断,折扇在北宋前期已经从日本传入中国,但是一直处于被社会忽略和边缘化的境地,直到明代永乐年间,由于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广,折扇迅速发展起来,从此改变了本土团扇一统天下的格局。
起初折扇是用来写字的,后来才作画。团扇在明代经历了一个低谷期,直到清道光时才又时兴起来。
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纨扇页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康熙缂丝蝉莲图团扇面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宣宗御笔花鸟成扇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文征明七言律诗成扇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觚
慕容嫣边嗑瓜子边听白展堂摆龙门阵的时候,身后有一只类似茶叶末釉的花觚。
剧照中的花觚
觚是古代饮酒器,陶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青铜觚始见于商代早期,商周时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考古发掘中发现,觚常常与爵伴随出土,日常生活里觚与爵可能组合使用。元明清时期,仿青铜觚瓷质花瓶流行起来,称“花觚”。
清雍正仿汝釉花觚 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雍正仿定釉花觚 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三螭纹玉觚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蓝玻璃方花觚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紫砂壶
歌声意外动听的邢捕头经常顺走同福客栈里的东西,他曾对一只紫砂壶赞不绝口:
剧照中的紫砂壶
90后想必还能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最后一个故事《紫砂记》,它讲述的就是宜兴紫砂匠人张鸣远借进贡紫砂壶的内壁刻字伸冤的故事,而巧的是,清初确实有一位著名的紫砂巨匠名叫“鸣远”,只是他不姓张、而姓陈。
剧照中的紫砂壶与匠人张鸣远
清陈鸣远瓜形壶 现藏南京博物院
紫砂是江苏宜兴丁山镇出产的一种特殊陶土,亦称“紫泥”。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烧成无釉细陶器。主要做茶壶,优点是用以泡茶不失原味,经久耐用,即使注入沸水亦能有茶香,茶水不易霉馊变质,耐热和保温效果好。
明代万历以后,宜兴紫砂器进入繁盛时代,现在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康雍乾时期宜兴作为贡品上呈给清宫的紫砂器,除了茶具之外,还有紫砂胎的珐琅彩和粉彩器物。
明万历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棒槌瓶
白展堂睡觉的桌子对面长案上有一对青花棒槌瓶,他与大嘴妈赌神断指轩辕打麻将的时候,身后的棒槌瓶露出了全貌:
剧照中的棒槌瓶
郭芙蓉在取放一对青花棒槌瓶时,嘴里还念叨着“宋代青花瓷”云云:
剧照中的棒槌瓶和“宋代青花瓷”
其实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棒槌瓶并非宋代器形,它是清康熙时新创的,因形似旧时洗衣时使用的棒槌而得名;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发展成熟,目前已经发现唐宋时早期的青花瓷片,但是棒槌瓶确确实实不是宋代的器物,而且明代中晚期也不以宋代青花瓷为贵。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山水人物棒槌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刘备招亲图瓶 现藏上海博物馆
另外一个问题是郭芙蓉取放瓷瓶的方法存在隐患,犯了文物安全的大忌。像瓷瓶、瓷尊这类大件器物,它不是整体成型的,而是由上下两部分胎体拼接而成,所以不能用一只手提器物颈部,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握住颈部,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
有的瓶、尊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其他配饰部件,因为这些地方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后粘上的,容易再次断裂。白展堂在拎瓷瓶时也犯了和郭芙蓉一样的错误:
没想到吧,《武林外传》中也有文物江湖,它蕴含的沧桑与传说依然在不断延伸。
你还发现了哪些细节?欢迎留言分享。
原标题:文博 | 《武林外传》里的文物江湖: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