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会场。
2012年,彭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吃上午餐,从此告别在校不吃午饭的历史。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
2018年8月,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
1947年,重庆鸟瞰。
1949年,人民解放军向重庆挺进。
1966年,重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图为T1航站楼空侧全景。
重庆日报消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了怎样的变迁?翻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庆图志(1949—2019)》这本书,一幅幅壮美画卷缓缓展开。围绕书中记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背后的精彩故事,9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几位编撰者,共同重温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
重庆的市树不是“黄桷树”,而是“黄葛树”
《重庆图志》的第一个板块《基本市情》,详细介绍了重庆的市名由来、行政区划变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系、自然资源等内容。
“70年来,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从人口数目的增长便可见一斑。”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志指导处杨祖静介绍,新中国成立初的1950年重庆市人口为110.38万人,到2018年重庆市户籍总人口达3403.64万人,常住人口3101.79万人,从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发展为千万人口大城市。为了直观地展示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例如一张1947年鸟瞰重庆的老照片,照片上除了渝中半岛,江北、南岸均是一片荒凉。又如,书中收录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重庆挺进的老照片、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入川建立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秀山县人民政府的老照片,以及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会场的照片等,“这些图片记录了历史的珍贵瞬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杨祖静说。
有意思的是,在书中的这一板块中,特别介绍了重庆的市树市花。“很多重庆人认为重庆的市树为黄桷树,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不准确的。”杨祖静解释,1986年7月23日,四川省重庆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以黄葛树为重庆市市树。该书还对目前重庆的黄葛古树的数目进行了统计,其称,据2018年重庆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市共有黄葛树古树9388株。
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是1997年的27.5倍
《重庆图志》的第二个板块为经济社会发展,用农业、工业、服务业、开发开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6个分目,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环环相扣又自成一体,全面展示了重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始终稳定在70%以上。到2018年,重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52.4亿元,是1949年的144.4倍;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总产值的63.0%、4.9%、25.3%、4.9%、1.9%。
重庆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1949年前,重庆几乎不能生产汽车配件。到2018年底全市年产汽车205万辆,占全国总量的7.4%。
1977年,重庆恢复部分合作商店和城乡集贸市场,但“买难”矛盾依旧比较突出。至2018年底,重庆市百亿级市场达15个,交易总额超过3000亿元。
书中的一张张老照片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例如瓶装的“天府可乐”、居民手拿塑料油壶排队打油的情景、温泉牌保温杯、重庆搪瓷总厂生产的搪瓷盆等。“70后”的陈倩便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放学路过学校旁边的副食店,望着里面的冰镇‘天府可乐’直吞口水。那时,花5角钱喝上一瓶‘天府可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哪里像现在随便一个小超市,里面五花八门的饮料有10多种,三五块钱买一瓶不是个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张新旧教室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摄于上世纪80年代前,城口一张小学教室的照片。这张当时被称为最“豪华”的教室里,立着一块表面已经脱漆、破旧不堪的黑板,教室里没有电灯,几名小学生正在认真听课。“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杨祖静说。
另一张照片则是前不久在城口县一所小学拍摄的,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生和老师们手拿平板电脑正在上课。“这两张照片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教育扶贫的显著成效。”杨祖静称,1952年,重庆有普通高校7所,普通中学128所,小学12920所。至2018年底,重庆有普通高校65所,成人高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83所,普通中学1122所,普通小学2893所,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021.6亿元,是1997年的27.5倍。
重庆市民可以早上在重庆吃小面,下午在香港品下午茶
《重庆图志》另三大板块分别是重大战略实施板块、人民生活板块和旅游名胜板块。其中,“人民生活”这一部分的内容最为生动和具体,书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
“过去,人们穿的衣服款式和色彩都比较单调,一切都要以耐用为主。我们小时候就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志指导处处长董宁波称,尽管《重庆图志》中并没有拿出单独的一部分展现人们衣饰的变化,但从书中一张张新旧照片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的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是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象地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时髦的男青年跳着“霹雳舞”,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随后,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等纷纷流行。如今,人们的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重庆图志》特意收录重庆一些名特小吃的图片。董宁波解释,70年前,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后来实行凭票供应的制度,解决食品分配问题,如今,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开始讲究要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今天的“吃得健康”。
住房的变化在《重庆图志》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该书称:新中国成立前,重庆多是简易木结构、土墙和竹木捆绑的棚房,截至2019年6月底,重庆已打造智慧小区89个,建筑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
在交通出行部分,《重庆图志》用数十张图片展现了山城百姓出行的大变化。1949年以前,重庆市的长江和嘉陵江上没有一座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白沙沱长江大桥铁路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等,但是行人过江很不方便,遇到雾季和洪水季节,轮渡被迫停运,人们只能望江兴叹。到2019年6月,重庆已建成长江跨江大桥39座,嘉陵江跨江大桥31座,公共交通四通八达,2019年7月11日,重庆到香港的直通高铁正式开通,全程运行7小时37分钟,重庆市民可以早上在重庆吃小面,下午在香港品下午茶。
原标题:从图志看重庆时代芳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