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12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武隆区前往火炉镇筏子村风洞堡组,来到余云斌的家。
屋前,是成片的桃树;屋后,圈里养了100多头猪,林子里散养的土鸡有上千只。
“我这儿子不容易啊,能干!老太婆我享福哦!”看着儿子在树林里忙碌的身影,母亲黄潮芝拉着记者的手颤声说。
余云斌在查看鸡的生长情况。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力 摄
一场车祸 “西瓜大王”成了贫困户
在黄潮芝眼里,儿子余云斌头脑灵光,敢想敢干。早在2009年前后,他就与人合伙,率先在当地种了300亩西瓜。一年下来,净赚10万余元,余云斌分得3万元左右,一家人欣喜万分。
2012年,土地无法再连作西瓜,余云斌离开家乡,前往广东打工。不幸的是,期间他遭遇了一场车祸,手脚受伤严重。
“到医院后,我的双腿被截肢,后来装上了假腿。右手至今都几乎无力,只能简单动两下。”余云斌微抬右手指着自己的双腿说,治病差不多花去30万元,家中也因此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更要命的是,家里还自此失去一个壮劳力,仅靠母亲搞点种养业维持生活。
眼看着母亲起早贪黑,日日操劳,余云斌心疼得坐不住,在家养病的他思量着怎么赚钱来减轻母亲肩上的重担。依靠以前销售西瓜的渠道,他帮人做起了农产品买卖的介绍人。“虽然干不了活,但我脑子还能动。有人需要什么我就帮他们联系,收点介绍费贴补家用。”
但这仍是杯水车薪,着急的余云斌每天还在家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叠被等,用他的话说就是“用劳动来锻炼身体”,以尽快恢复劳动力,缓解家中窘况。慢慢地,他逐渐适应了左手写字、用筷。
2014年,村干部得知余云斌情况后,将其评为贫困户。
养鸡脱贫 “彻底‘等靠要’,那人就完了”
但是,让干部们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一年,余云斌就主动申请脱贫。
“彻底‘等靠要’,那人就完了!再说,我也还没到那个地步!”余云斌告诉记者,2014年他已适应了假肢,走路几乎与常人无异,左手也稍微灵活了一些。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踏上了养鸡脱贫路。
为什么是养鸡?余云斌介绍,主要是因为投入较小、见效快、劳力要求不高,另外,此前的留心观察也给了他发展的底气。他笑呵呵地说:“广东那边养鸡的很多,我在那边时一有空就去看,偷学了一些技术。”
当年,拿着宅基地复垦的4万元补助,加上借款1万元,余云斌购买了500只鸡苗,凭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开始养鸡。为了省钱,他还自己用竹子搭建鸡棚,再用塑料薄膜加以覆盖。那时的他想:这次如果失败,那我这辈子可真没希望了!
由于左手仍然力气不够,余云斌的养殖路走得并不容易。“玉米、饲料这些我都搬不动,搅拌也不行。”无奈之下,他只能请人帮忙。育鸡苗、防疫的工作请专业的人上门来做,搬运饲料等就请亲戚来帮把手。但自己力所能及的,余云斌从不假手于人。
清早起来喂鸡,然后将鸡放到林间,晚上赶回鸡棚,养鸡让余云斌的生活再次充实起来。为了尽量不麻烦别人,他偶尔还尝试着自己搬饲料。“现在我能用左手搬动100斤饲料,搅拌也是我自己做!”说到这,余云斌的话中略带骄傲。
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当年过年前,余云斌的鸡健康出栏,每斤卖价14元。这一下,他共赚回近5万元。“没想到我不但没失败,还很成功!一下就回本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余云斌至今难掩激动心情。
2015年,有了信心的余云斌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7000余只,又赚回16万元左右,并主动向村里申请了脱贫。
不断学习 “精神上我不想低人一等”
成功脱贫后,余云斌仍未止步。
那一年,他听说村上的种桃大户申建忠培育出了新的脆桃品种,市场销售很好,头脑灵活的他立马想到:家里的地种粮食经济效益较低,且费劳力,不如将粮食换成桃树。
“虽然我身体残疾,但精神上我不想低人一等!”有了想法后,余云斌便主动找上了门,向申建忠学习脆桃种植技术,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培训。
2016年,他利用自己产业发展的号召力,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起30余亩脆桃。“我自己种的话量太小,规模稍微大点好销售些。”余云斌说,桃树种下后,他还请了贫困户务工,按劳动量每天给80-130元的工资。
2018年,为了分散产业风险,余云斌开始逐渐缩减养鸡规模,并新增了近50头猪。到了今年,他共养鸡1000余只,养猪120余头,脆桃也在夏天挂了果,产业迎来大丰收。
“桃子亩产2000斤,还算可以。猪就不说了嘛,今年行情好,说不赚钱肯定是假的噻!”余云斌说,虽然还没仔细算账,但凭着100多头“金猪”,今年纯收入应该不会低于10万元。想着今年的好收成,他禁不住咧嘴笑,感慨地说:“要想过好日子,必须自己打拼才行!”
重庆日报记者 管洪 栗园园
原标题:善观察 肯动脑 有行动 贫困户“只手”闯出致富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